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昊鸣 《新闻世界》2014,(6):233-234
本文以《人民日报》的一版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一版内容和编排上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探究当前报业媒体如何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创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编》2013,(1):45
新年第一天,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2013年,周六、周日人民日报由每天8版增至12版,节假日由每天4版增至8版。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一块评论版,版面固定在5版,开篇即聚焦改革。要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评论版上,将汇集读者可能熟悉的"钟声"、"人民时评"、"本报评论部"、"声音"等言论栏  相似文献   

3.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酝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深度挖掘“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相关资料,结合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主导社会发展的逻辑由“革命”变为“建设”的历史情境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历史需要,描述并分析了酝酿改版的进程;体现了以邓拓为代表的党报工作者顺应时代变化、人民的要求和新闻规律的呼唤,将对改革规律的把握贯穿于整个改版的酝酿和实践中,尝试着探索一条党报变革的新途径。改革者从“版面内容”出发,力图回归新闻本位,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人民日报》改版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并通过呈送中共中央的改版报告得以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4.
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一次勇敢的尝试。它以《致读者》为号角,从"社会变动"、"人民需求"出发阐述了改版理念,开始了"回归新闻本位"的新闻实践。在改革头版新闻、改进重大事件报道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将报纸构建为开展批评、进行自由讨论的"平台";推进了各级各地报纸的新闻改革。而在改版进程中,改革者表现出来的冷静、理智和深入探讨理论问题的勇气,同改版本身一起,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舆论格局下,评论依然是党报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主流大报上有一块独立的评论阵地非常重要,从《人民日报》观点版取得的成效来看,需要这样一种与大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相匹配的有分量的新闻传播样式。  相似文献   

6.
阴艳 《新闻前哨》2011,(6):95-96
1956年春天开始,《人民日报》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着手进行报纸工作的改革。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人民日报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报纸。"(《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向中央的报告》,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13,(2):31-31
300万份!新年伊始,本报发行量创造新世纪以来的新纪录。300万份,饱含读者的厚爱与期待,更址对我们沉甸甸的嘱托。  相似文献   

8.
目前,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正悄然布局改革。“两会”前,《人民日报》中层干部大换班,多位中青年人才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新上任的评论部新主任卢新宁和国际部新主任丁刚都是该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司局级干部。  相似文献   

9.
当"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成为常态,我国党报似乎陷入为改版而改版的误区,"万变不离其宗",若没找到"宗",党报改版就会在变来变去中迷失方向.<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排头兵,每次改版都引人注目,具有党报风向标意义.本文通过比较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三次重要改版,分析党报改版中"变"与"不变"的因素,望能给党报改革带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10.
高晓天 《传媒》2022,(10):53-54
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影响力不断下降,甚至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以新闻评论作为突破口找寻新出路,无疑成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很早就明确了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借助微博的超强影响力进行微评论,与纸媒评论形成“组合拳”,进一步提高了其舆论引导力,对其他党媒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最后一天,人民日报名专栏《人民论坛》,登载了著名评论员米博华的思想杂谈文章:《新年话惜时》,非常有针对性地引经据典作了一番生动的论述,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12.
本以《人民日报》2002年1月到12月所发表的言论章为研究对象,从评论对象、评论内容、评论趋向、评论时效等4个角度对社论、《今日谈》和《人民论坛》三个层次的言论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任琦 《新闻实践》2013,(4):14-16
2013年,人民日报发行量达到了新世纪以来创纪录的300万份。也就是在2013年1月1日的头版上,人民日报除了刊发例行的元旦献辞外,还出人意料地刊载了一篇语气真挚恳切的编辑部文章《新年致读者》。这是近5年来,人民日报第一次在元旦以这样的形式向广大读者致辞问好。  相似文献   

14.
说起党报评论,人们就会想到社论、本报评论员、编辑部评论、编者按,想到主题重大、代表党和政府声音、庄重严肃等词汇。确实,由于党报评论的题材长期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和重要工作,对社会新闻以及网络热点事件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刘少奇同志在人民日报创刊、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指导,并概括阐述了其党报理论。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刘少奇在《人民日报》创刊、确立党中央机关报地位、建立人民报出版社、1956年首次改版等方面,曾给予极大支持,发挥了实质性作用。此外,他修改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和文章时表现出的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他关于党报工作的一系列理论阐述,至今令党报工作者深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郑晓燕 《新闻界》2006,(5):132-132
评论,特别是系列评论,在媒体中往往是弱项,尤其是书面语言写作和表达,值得探讨和优化。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发表后,《人民日报》积极迅速反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在第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发表六篇评论员文章,从不同侧面较为全面地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作了阐述。笔者认为它们展示了系列化新闻言论写作的感性、理性和审美性的综合魅力,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撰写和传播组合性评论的可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13,(2):31
300万份!新年伊始,本报发行量创造新世纪以来的新纪录。300万份,饱含读者的厚爱与期待,更是对我们沉甸甸的嘱托。刚刚过去的2012年,人民日报围绕迎接十八大、宣传十八大、贯彻十八大这一主线,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报纸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相似文献   

18.
姜赟 《新闻战线》2020,(16):3-6
思想是评论的源泉,政治是评论的砥柱,技术是观点呈现的手段。当"舆论主场"变成"舆论广场",便进入一个"观点+"的大评论时代。态度式观点应让位于分析式洞见,信息增量型评论应让位于知识增量型评论。同时,要深挖潜力,释放融媒体评论生产力,巧借外力,同音视频及作图设计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创造音频、短视频、H5等更具吸引力、影响力的原创观点类融产品。  相似文献   

19.
媒介记忆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寻媒介的意义,其他的研究视角将媒介看作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信息传播的载体,是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而从另一个视角看,媒介不仅可以是信息的延伸还可以是记忆的延伸,大众媒介可以实现集体记忆的守护、再现和构建。本文从《人民日报》2009年至2019年的新年献词入手,试分析其内容理念的变化与其背后媒介想反映的集体记忆,探讨当今集体记忆的缺失与大众媒介对于集体记忆的守护、再现和构建。  相似文献   

20.
伴随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幼师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遭遇挑战,这与媒体对幼师群体负面报道过多、报道层次不够丰富、报道维度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幼师形象扁平化和污名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成立至今的所有幼师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幼师媒介形象的现状,总结媒介对幼师形象建构的框架特征,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如何打造公众对幼师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