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伴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隔膜,人性逐渐异化,因此人性和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命运就成了当今东西方文学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沈从文、福克纳为代表,对东西方乡土文学中人性与文化命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文体.从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民族风情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力图通过对湘西社会的深厚之情,来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社会.通过结合沈从文特有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素养,探讨其乡土文学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3.
廖玲 《文教资料》2011,(2):13-14
作为京派作家的重要成员,沈从文与其他作家具有相似的文化观,即自然人性观,在艺术和生活审美中追求人性美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表现人性的自然纯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世界。本文主要以《边城》为例,就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其乡土文学作品中不避矛盾地选择了隔岸遥望式的创作姿态,对中国农民表现出迥异于前人与他人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关怀.他试图通过远距离地描绘某一局部场景来真切展现乡土民间的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和福克纳,作为中、美同一世纪两位蜚声文坛的乡土文学大师,他们的人生际遇、创作背景与经历、思想与风格既有惊人的相同,也有迥然的相异,进行微观对照,系统比较,有助于对中外乡土文学更好的学习、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沈从以给他留下深刻烙印的湘西作为背景,在他的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诗意朦胧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爱、美和生命的赞颂。他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里汲取了创作的灵感,选取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物作为题材,追求语言上的简洁、含蓄、平实、朴素,以超常的恒心和毅力进行创作,并本着经济、妥帖、恰当的标准进行修改。从而构成了他小说的特色:清新、自然、朦胧、诗意。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全人类学观和乡土文学创作方法主要来自他对湘西文化的理解。湘西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着典型的文化积沉范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等诸多民族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群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标志着中国乡土文学研究新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废名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人们对他作品的解读也越来越丰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是和他本人和作品中所渗透的禅宗思想分不开的。本文以废名《竹林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废名小说的禅意之境。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和废名是20世纪前期致力“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特定地域的人情风俗风景画。由于两人的美学追求不同,对人生的认识不同。其作品表现出的主观情感迥然不同。本文试图从物境和情感两方面出发比较分析两人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10.
国族意识成为撬动台湾作家文学史地位的支点.20世纪大陆学者对钟肇政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评价,而21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某些学者甚至为了凸显其国族意识,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其文本.在台湾,“解严”后钟肇政研究日渐兴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钟肇政的小说进行重新解读,把他形塑为台独文学和鼓吹殖民现代性的领军人物.两岸的台湾文学研究常常变成了意识形态之争、意气之争、利益之争.在两岸进行深度沟通与对话的新语境下,我们应发挥文学特有的审美功能,创造深层对话的机缘,开启乡土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站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高度上,纵观以鲁迅为宗师的乡土文学的演进轨迹、深刻内蕴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废名深受佛教色空观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空观”方式,即以缘起性空之理观“物”,照破“物”的实体性假象,只将其作为宛然存在的“相”去体会和欣赏。这在废名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中有集中体现。废名诗中的意象脱离具体的时空限定,作为“相”被孤立出来并任意组合成新的意境,呈现出空灵幻美之感。诗中的典型意象,体现了废名在色空意识下超越生死,对纯粹的“美”作凝神观照的忘我境界。  相似文献   

14.
林徽因作为京派的代表人物,对京派影响巨大且深远。文章试图从京派文学阵地的建立、文学刊物的发展、对京派新人的提携和其本人的文学创作四个方面证明林徽因对京派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浅析《边城》的乡土文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沈从文的《边城》作为乡土文学小说,讴歌了湘西乡村世界中的人情味和人性关,形成了乡土自然与人相契合而渗透出的浓郁诗意,对普通人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整体象征性的探索,表达了文明冲突下对理想人生和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进一步加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爱世界都处于一种悲观低调的态势之中,即生存上是“无位置”的,情爱上是“残缺”的.一批敏锐正直的男性作家认识到了上述现实,并以小说的方式反映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孙犁小说的“诗体小说”风格,主要关注作品特色以及创作方法的研究。本文意在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孙犁的创作观,从创作立场、作品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及文学精神等方面探索在强大的政治语境下作家可以怎样坚持个性从而创作出能够穿越时空隧道的充满艺术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坚持正是孙犁作为作家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边疆省份,云南拥有丰富独特的乡土资源,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土壤。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优势和边地文化资源。众多的云南本土作家和"客卿"作家立足于云南形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作出众多具有鲜明乡土气息的作品。但是,相比于其他一些省份,云南乡土文学发展的步伐还不够快,取得的成绩还不够突出,尚需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思考如何突破瓶颈,达到更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迥异的两位乡土小说作家。异同兼具的文化身份,构成他们观察社会与生活的共通视角,使他们在创作上有着同样真挚的乡土情结,关注底层乡土中国、乡土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