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孙慧敏 《考试周刊》2009,(6):180-18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写照,这必然会让处于不同文化的英汉词汇对同一客观的事物的认识有共性的东西;但同时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地理环境等的差别.英汉语言词汇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因素.它也必将由于文化等不同而出现差别。本文就非亲属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中的词“春”与英语(属印欧语系)Spring在语义及其文化内涵上出现的“偶合”和“空缺”作一小议。  相似文献   

3.
说“手”道“脚”王旭东英、汉两种语言常常用“手”和“脚”来进行设喻。本文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语言环境不同,“手”和“脚”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用法和寓意.“手”和“脚”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种语言不乏...  相似文献   

4.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能真切地反映一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特征。文化在翻译中足轻重的因素。汉英语言体现着各自特民族文化色彩,两者间的差异必然影响翻译。本文从“加油”的英译谈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大,翻译工作者只能为中西文化搭建一座浮桥,也只能是浮桥,而不会是具有坚实桥墩的桥梁。也只是起到让东西方文化简单碰面的作用.而不可能使两种文化深入交融。笔者认为,最好从“中国加油”开始,踏上中国文化传播的征程。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体现着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和文化心理状况。在汉英语言中,颜色词“红”与“red”在联想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形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本文以《红楼梦》中“红”的使用及其翻译为主要语料,辅以汉英语言中“红”和“red”的惯用短语搭配,对比归纳出其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一大基本准则.接着着重阐述了在翻译中如何通过对文化“传真”度的把握,达到理想的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最初的语言知识传授到后来的语言交际技能训练的发展过程,但总体来说一直有“去文化化”教学模式之嫌.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根据文化语境的内涵,探讨“文化语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适时构建虚拟文化语境,融合语言与文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数字“7”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不注意数字“7”的深层文化内涵差异,将达不到理想的交流效果。本文对比了数字“7”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化中,客观世界的“狗”都是相同的,但是“狗”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从而造成了“狗”词语的不同文化修辞价值。从各种语言文化的视角讨论“狗”词语的文化修辞价值,并探究其缘由,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吃”和英语“eat”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构词、同义词以及语法搭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等外因以外,两种语言在基本语言单位上的不同一性是造成这些差异的重要内因,即汉语的字本位与英语的词本位是形成汉英语言各自特色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英语动词“wash”和中文“洗”的词义的调研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wash”的词义理解不同于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美国人。“wash”和“洗”的语义差异可能反映了文化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翟红华  李艳  宫慧英 《文教资料》2014,(4):61-63,69
文化内涵词是语言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它的存在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由于文化的差异,其翻译成为一大难点。本文以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革”期间的歌曲作为素材,分析这一理论对“文革”歌曲中文化内涵词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教授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理论以及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在教授该课程时,专题讲座、任务教学、以研促学等多种教学策略的配合使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两种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要求外语教学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差异容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黄色”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故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应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也凸显出来.如何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克服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交际,更多的是非语言交际.人们的非语言行为与其所接受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论文主要从“气味”与饮食、“气味”与文化、“气味”与香水三个方面来解释“气味”及其所属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国家的人对气味的不同理解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7.
婚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生仪礼中的重要阶段。中日语言文化间的相似性使中日两国的婚嫁礼俗、仪式及婚宴场合下的忌讳语有着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容易让人联想到离婚、再婚、感情不和、死亡等方面。但是,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有其自身特色,所以“婚嫁”忌讳语的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此研究,可以透过语言现象把握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洞察中日民族文化的“同”与“异”,深化对中日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中西方文化美地融为一体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差异与相同之处作了一些简单的阐述。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渗透.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与平台,把文化和语言完识的同时.享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与乐趣。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生命是文化。感受文化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感受”大大拉近与英语学习真实状态的距离。“文化感受”,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尽可能地营造英语言文化氛围,有效、快捷、准确地掌握英语言的规律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文化感受”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积极、动态、良性的知识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系统探讨汉英法律名言中的“法律”概念隐喻。研究发现.汉英两种语言都有着共同的“法律”概念隐喻映射.汉英“法律”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是相同的.即都包括拟物化隐喻、拟人化隐喻、拟动物化隐喻、方位隐喻等。每组概念隐喻在喻体、喻义以及民族法律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相同性或相似性以及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