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豪"一词近期被广泛使用。"土豪"成为网络热词不仅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同时也有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分析"土豪"的泛化路径,并从语言模因论视角阐释"土豪"一词迅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很多词和句子都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要理解这些词或句子的使用情景和语义,就必须先从日本的文化背景入手。日语中"はい"一词的频繁使用,与日本人喜爱肯定表达而尽量回避否定表达有关,而这一现象正反映了日本人的"不安感"与"和"意识。本文拟从"はい"一词的用法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及意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有关古文献和四川方言的考察,认为东汉纬书《尚书帝命验》中"雄起"一词就是现代四川方言词"雄起"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汉语史、逻辑基础和语义内涵三个方面讨论"与其p,宁可q"句式存在的合理性。一、从汉语史的角度来看,"与其p,宁q"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宁可、宁愿、宁肯"等词是在双音化的趋势下,愿词"宁"和意愿类词"可、愿、肯"等易同义并列成分结合而成的;二、从逻辑语义来看,p代表劣项/弃项,q代表优项/择项,它们各有分工,所以这种格式的存在是有其逻辑语义基础的;三、从其语义内涵来看,"与其p,宁可q"跟"宁可p,也不q"、"与其p,不如q"不同,格式呈现出"比较兼选择"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对《人民日报》中"伟大"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每一时段"伟大"一词使用的主要类别、特点及其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人们在使用"伟大"一词的过程中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伟大"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理智相联系,"伟大"使用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反映重大时代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横组合轴上的语言成分在纵聚合轴上有着潜在的、可替换或可选择的、呈"纵聚合关系"的一串词,这些有着某种共同点的词可根据同义与近义关系组成一个个"语义场"。我们在"修辞优化过程"中从"同义或近义场"中选词(包括词、词组和个别语法结构)是有着修辞立意或审美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离合词离析结构"A一个B"中的"个"跟普通量词"个"有很大区别,离合词中插入的"一个"已经失去了名量词的功能,而过渡为具有动量词功能的成分。插入"一个"的离析结构主要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视角,"一个"是一个主观标记。  相似文献   

8.
秦添婴 《考试周刊》2011,(19):27-28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笑"的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模式。本文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化模式观点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东北"一词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而在语言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东北"一词又表现出更为广泛的使用频率及高频的组合能力,说明了"东北"一词较其他双音方位词语具有的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趋同心理,也是人们现实交际的自我调适,使得"东北"一词具有与其他双音方位词语在使用上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0.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后附成分”的语法分析宋卫华在汉语词类划分过程中,动词和介词一直有些纠缠不清.吕叔湘先生说:"跟动词有牵连的还有介词"。①这种牵连现时主要表现在对动词"后附"成分的认识上,(动词的后附成分指,"在、到、于、向"等词,本文以"P"来代表),或者从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红"的基本释义入手,总结了"红色"在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对"红色(red)"一词的使用对比,进而阐述颜色词"红"和文化的联系。本文针对中英语言中对"红"作为颜色词进行的比较,故对"红"作为颜色词之外的其他意义不作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以语言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生态"一词在生态语言学中的使用情况,并指出对"生态"一词的含义所存在的误用现象,最后从两个角度对误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合"、"同"在战国时期联合成复音词,有初始义"和合齐同、齐心协力"和引申义"和谐一致、志同道合"。唐朝,其产生另一引申义"各方执以为凭的契约、文书",此义位至明代成为"合同"一词的核心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合同"一词仅表示"契约、文书"一义,其他义位基本不再使用。从古至今,"合同"一词的词义系统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安娣"(Aunty)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中特有的社会称谓语,用以指称女性长辈。本文分析了其来源及其语义范围,并通过对中学生和成年人两组问卷调查的分析,来探讨调查对象对"安娣"一词的态度及其使用情况。此外,"安娣"一词近年来开始有语义范围扩大的趋势,可以受"很"的修饰,并且带上贬义的色彩,而与之相应的"安哥"(Uncle)一词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反观较书面化的"阿姨"、"叔叔"等社会称谓语,却没有类似的语义发展。本文探讨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了"安娣"与"阿姨"在马来西亚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百姓"一词在历史文献和在目前生活中使用现象的举例陈述,说明"百姓"一词存在的封建性;而在现行社会制度下,"百姓"则是完全没有权利意识的被管理层,揭示了"百姓"一词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的不合理性;然后从文化词汇差异方面入手引出"公民"一词,最后利用"公民"和"百姓"二词的"等同"关系得出"百姓"一词存在的悖论,从而得出"公民"替代"百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公民们都应从自我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百姓"这一称谓,努力唤醒自己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6.
"X奴"系列网络新词,可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即从句法结构看其组合的规律,包括与"奴"搭配的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语义分析这一系列词的语义构成,它既保留了被奴役的义项,也包括其他新的义项;从语用分析"X奴"系列词义的社会价值、社会原因、使用人群。  相似文献   

17.
随着"X货"构式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广泛使用,"货"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X货"词族。新兴"X货"词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在表示"商品"义时用法更加灵活,且指人用法较之以往更为普遍;二是在"货"的附加义方面,指人时原有的贬义成分消失,转为中性义;三是"货"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并通过"X货"构式大量构词,形成了"X货"词族,丰富了汉语表达。  相似文献   

18.
"然后"一词现已广泛用于口语之中,尤其是在访谈节目这个特殊语言环境中,"然后"一词作为话语标记,更体现出有别于书面语的一些功能特点。采用统计的方法,拟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访谈节目中"然后"一词的功能做简要探析,意在通过相互之间的对照,找出它们的使用条件,揭示访谈节目中"然后"一词的功能动因。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认清汉语话语标记的性质,还可进一步认识语言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数+量+之+名"结构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其中的数量结构属于事物的量化成分,从"对焦点敏感"的形式上看是句中焦点;然数量结构成为焦点不仅源于量化成分,还源于指示代词"之"的复指强调,"之"的存在,是数量结构成为焦点的一种外在显性标记,意即"之"是一个焦点标记词。  相似文献   

20.
张荣起先生整理校注的《三遂平妖传》有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苦恼子"的"子"既不是通"只",也不是"了"之误,"苦恼子"是吴语词汇,意为"可怜"或"可怜的人",其中"子"是一个后缀成分。二是"济贫拨苦"中的"拨"当校作"拔","济贫拔苦"意为救助贫穷困苦之人,这个词最早见于口语化色彩比较浓的敦煌变文中,但是经常性地使用则是在明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