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论断,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论断的提出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加了崭新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深刻认识这一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科学、客观、合理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效果显著,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观念,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实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条件。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目的和现实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在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建立一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相似文献   

5.
李迎春 《华章》2007,(3):174-17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高度,从而使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格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格局,这无疑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执政目标。本文试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建立的必然性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7.
刘文军 《家教世界》2013,(9X):219-220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1-P2)马克思首创了新哲学的辩证法,一种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实践辩证法。马克思新哲学所关注的是建立在人的客观世界上的辩证思维方式的辩证规律。总的而言,马克思辩证法真正关注了由人实践所创造所实践的自然世界,并且能随着实践发展而充实的实践辩证法。不同于古代哲学把重心放在客观辩证上,那时候主要是探寻辩证法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根据。黑格尔探寻的是辩证法在思维上的表现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在这两种不同侧重点的辩证法的前提下创立了独有的实践辩证法,重点放在了人类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上。本文将从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来源、基本含义两个方面的陈述,突出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基础,而和谐思维的形成则必须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证法理论的误读,实现从强调对立斗争的传统辩证思维向突出和谐共生的现代辩证思维的转变,以此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乌托邦,也不像共产主义那样,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进一步深化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所作的原则性界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构建活力进发的社会;二、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三、构建安定团结的社会;四、构建民主与法殆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辩证法思想:一是遵循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二是树立效率和公平辩证统一的价值取向,维护公平和正义;三是在矛盾和发展中构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陈学莉 《考试周刊》2009,(51):56-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构建和谐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它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贯穿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整个过程;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构建和谐文化,调节社会心理差异,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工程,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辩证关系,认清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快和谐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面对当前我国影响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追求社会公平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必须创新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必须形成良性、合理、互动的社会阶层机构。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着力点和切入点在基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能够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非理性与理性之间保持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既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从而实现其作为信仰的科学性,成为迄今为止我们最佳的信仰选择。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7年5月19—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构建,是当代中国社会得以稳定、良性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执政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政治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只有践行以"实践的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始终坚持唯物性、辩证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新的社会阶层不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文章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成因、地位和贡献等进行了客观剖析,以期为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使他们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