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问世以来,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现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疯癫不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疾病,女性疯癫亦非自然化的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疯癫的标签一旦落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从此陷入无声的黑暗之中。《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和《黄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三者的疯癫均是父权制在所谓"理性时代"的产物。对女性疯癫建构的探讨,旨在揭露父权制及其男性中心主义医疗体系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月牙儿》与《阳光》进行互补性阅读,发现《月牙儿》的主题并不完全是反映贫穷对妇女命运的改变,《阳光》中的女主人公出身富有,却同样面临《月牙儿》的主人公的悲剧,所以《月牙儿》和《阳光》的主题都是在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几千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给予女性一种依附性的生存规范,女性在这样的生存规范中,也不由自主地以男性的观念索取自己的生存原则,并由此导致了自主、独立意识的匮乏,也导致了自己悲剧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邵义强 《海外英语》2012,(19):202-20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和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鸟》都是以描写少数族群中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她们的生活都要面对三座大山,即种族歧视,父权主义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由于环境和自身性格的不同,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紫色》的女主人公西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独立,然而《潜鸟》的女主人公最后却葬身火海.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指出少数族群女性如何才能走向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路易丝》中的路易丝,虽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两位作家却将他们置于当时真实的现实中,对人性中欲望、贪婪、虚伪、欺骗等诸多弱点的探究却异曲同工。本文将从这种疯狂变态行为的表现,变态心理性格的成因及变态人性的揭示来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并重点论述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的阐释,人性建构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玄学盛行,社会风气大为开放,受其影响,这一时期的女性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特色。《搜神记》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自由穿戴服饰,勇于抗争。《世说新语》中女性追求美,崇尚夫妻平等,风雅又睿智。二者的区别在于虚构与写实,但是却都彰显了魏晋时代女性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人物性格方面,《诗经》和《楚辞》的女性分别呈现出阳刚型和阴柔性的特征。本文以《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例,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阳刚性。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中的文学作品烙上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女性写作在“十七年”中处境尴尬,“男女平等”的制度化,将女性写作推向了雄性化的歧途。由两位女作家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荒漠化。  相似文献   

9.
朱琴 《考试周刊》2010,(16):25-26
本文作者从社会性差别角度,即“gender”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重新比较、解读了中日两国的名著《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通过解读和比较,作者发现《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不仅仅是两部描写缠绵悱恻爱情的巨著,更是揭示女性悲惨命运根源的力作。通过比较作者得出结论,两本书中的女性在婚姻自主权有无、遭受男权压迫、正房妻子的地位悲哀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一结论说明,此种社会性差别的存在.即“gender”的存在,正是当时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而在比较中.作者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两国女性存在诸多相似的同时.在贞操观方面与对待感情的态度方面又存在天渊之别。  相似文献   

10.
《古史纪年》是基辅罗斯时期重要的编年史,《古史纪年》中女性形象相对处于陪衬的地位,着墨不多。本文对《古史纪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文学史上两部奇书《金瓶梅》和《十日谈》有着相似相异的创作背景,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描写,塑造了迷失和寻找中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观照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展示了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画面 ,呈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与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样态 ,为五四之后女性的解放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五四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常被认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其实不然,从元明清时期便可见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本文试以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好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和深化,以此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相似境况的女子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前身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苏武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该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古代人物传记,分别选取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汉书》中的《苏武传》及《后汉书》中的《张衡传》。其中《苏武传》是整个单元中篇幅最长、文言现象和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一篇课文。可就是这样一篇重要的课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材在注释此文的时候有多...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学界已做过诸多探讨,但对传统史学名著与教科书中的人物塑造展开对比分析,却不多见。本文即是以《左传》为基础,从"王"、"臣"以及"女性"这三类人物入手,来探讨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的人物塑造,以丰富已有的历史教科书人物研究,同时为完善历史课的人物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丁玲和梅娘是两位气质和风格迥异的女作家,她们在不同年代创作的女性小说《阿毛姑娘》和《鱼》却很相似,作家通过对底层妇女和知识女性的生活的审视与观照,表现对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生存价值的关注,揭示女性的生存本相。女性在精神上经历的觉醒、挣扎与困惑,说明了五四启蒙精神对女性文学的影响和其在理性上的匮乏。  相似文献   

17.
《左传》叙及的女性人物有一百五六十人,但几乎没有塑造出丰满的形象,《左传》文本中的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属于沉默者。本文着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左传》男性叙事话语对女性的有意忽略。  相似文献   

18.
霍桑小说《红字》中的海斯特和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东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都是为爱情而勇于和强大的社会对抗的反叛女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和作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两位女性的命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好汉家喻户晓,但笔者却对作品中的几十个女性形象给予了更多关注。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有效烘托了男性人物形象,而且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丰满,更有思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笔者着眼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对其艺术塑造特色作了深入剖析,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心理和女性生活世俗状态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