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及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当的教育、茫然的自我认知、缺失的管理机构和体制,是当代"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点。重视"校漂族"社会角色转换教育,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实践,着重培养其社会角色转换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校漂族"的职业生涯规划,着重培养其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就业观;注重规范管理,进行分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校漂族"实际问题相结合;主动与家庭、高校、社会有关负责部门合作,营造"合力",是当代"校漂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校漂族"是游离于高校和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其作为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一种临时生存状态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校漂族"群体的出现与就业观念落后、缺乏有效的职业规划等主客观因素有关,其发展特点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管理的一些问题,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对高校甚至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等也不容忽视,因此应从政府、社会、高校、"校漂族"四个层面共同努力,使"校漂族"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其成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校漂族”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方面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引导以至减少“校漂族”,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就业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徘徊在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文章旨在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进行文化分析,以便寻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校漂族”与在校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徘徊于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对杭州各高校大学生的实地调查为依据,从在校生与"校漂族"关系的角度入手,试图提供一个考察和研究"校漂族"现象的新视角,以期为各高校在规范"校漂族"管理、妥善处理在校生与"校漂族"关系等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据最新资料统计,当今我国"校漂族"人数已超过30万。这个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出现无疑给小至家庭、大至社会带来诸多影响,特别是给高校的安全管理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成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因此,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我国目前"校漂族"的生存状态及思想动态,对此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快速有效地解决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人才的高消费、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以及逃避竞争等是“校漂族”的成因。“校漂族”的出现有影响社会稳定、资源浪费、学校管理难、个人发展不利等不良后果。社会、学校、个人应该共同努力以消除校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宁波"校漂族"现状、启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以60万人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未来几年,估计还将以数十万的人数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漂族”就是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一个特殊群体,文章试以宁波“校漂族”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宁波“校漂族”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现状进行分析、评论,最后就如何应对日益增多的“校漂族”问题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校漂"一族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压力,本文分析"校漂族"的类型和产生原因、负面影响及其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浅议大学生就业“校漂族”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毕业生求职的压力和难度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当“校漂族”。本文从“校漂族”的情况分类、“校漂族”产生的原因、“校漂族”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一新的选择形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徘徊于社会与校门之间的"校漂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对贵阳高校附近的"校漂族"的实地调查为依据,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校漂族"是一个特殊群体,"校漂"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校漂族"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价值观、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择业盲目等问题。加强对"校漂族"的管理应从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就业观念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入手,以帮助他们早日走出"校漂"困境。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学毕业后依然滞留学校的一个群体,校漂族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弱势群体、社会经验不足、就业难、恋校、考研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校漂族的形成。校漂生活对其个人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工作及工作经验、婚恋家庭、世界观、人生理想等一系列事项都被迫滞后,受到影响。校漂生活对家庭、学校、社会等都产生了一定的负担。他们理应早日上岸,找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合适位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现实与理想暂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在校园周围继续留住.所以,成为"校漂族".笔者认为着重分析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现状、成因、解决途径以及对当前高校产生的影响.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妥协--"校漂族"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现实和理想暂时无法协调的阶段,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校园里“漂”,成为“校漂族”。文章着重分析这个特殊的群体的现状、成因及时当今高校产生的影响,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校漂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如何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管理,使他们尽快转为社会有用之才,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校漂族”漂泊在学校周围.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从本质上讲,大部分“校漂族”都是逃避现实的表现.“校漂族”只有直面社会上的激烈竞争,认清自己,为自己做一个合适的职业定位,才能迎来新生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啃老族"、"校漂族"、隐性就业族、"飞特族"问题,解析了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原因,提出高校教育缓解就业"新族群"问题的对策: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职业品质培育沃土;优化行企校合作平台,以实践促进职业精神内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大多数学子们将结束学业,奔赴人生新的驿站——职场。但这时也有一些学子却选择了暂缓就业,当一名“校漂”。“校漂族”这一词汇出现已有好几年。最初是专对一批毕业后有了工作因留恋校园生活仍然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而言,他们虽然已从大学毕业了,或住在学校,或经常到高校用餐,或参加高校各种讲座,被称为“校漂一族”。而真正意义上的“校漂族”出现在2002年。2002年3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就应把"校地互动"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校地互动"应遵循互惠性、主体性、层次性、市场性等原则,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及资源服务,并通过"校地互动"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地方本科高校应建立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联动机制,制订"校地互动"绩效评价机制,推动"校地互动"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