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留存很多古代乡约,各种乡约体现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鲜明,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习俗习惯,再到各地区民众达成共识、写入乡约,生态意识都尤为强烈,这也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一大特色。集行为约束的法规性、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性、人文和谐性三者于乡约,使得当地民众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除遵守法规外,更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觉。乡约既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崇拜、风俗习惯、禁忌和宗教信仰,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事实上已造福于一方百姓和子孙后代。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云南少数民族生态行为遵循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是符合当代生态伦理标准要求的,也为当代生态伦理建设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思路,如坚持生态文化的净化原则,建构正确的民族生态伦理观等。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神山森林文化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云南根据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随着旅游的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试就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关系进行了理论阐释,分析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处理好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其原始崇拜、风俗习惯、禁忌和宗教信仰,客观上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事实上造福了一方百姓、荫庇了子孙后代。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云南少数民族遵循了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其生态行为是道德的,是符合当代伦理道德标准要求的。  相似文献   

6.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能很好的发掘原始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现存社会中男女等生殖崇拜资料的多方面研究,阐析了:1.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殖崇拜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的母系社会或父系社会,这种崇拜是其先民在生产力低下时,追求本民族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2.云南少数民族由具体直观的生殖崇拜发展为用男女取象归之为阴阳的生殖符号,具有一定思维发展的意义;3.云南少数民族现实社会中的祖先崇拜和原始道德等,是其祖先生殖崇拜文化影响的结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许婕  张红 《黑河学院学报》2022,(10):157-159+18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鄂伦春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和价值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深入研究鄂伦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适应自然环境和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民族自我的生态维护经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成为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重要的人文资源。越来越受到民族学和社会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主要体现在近些年来人文社会工作者撰写的相关的研究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中。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番梳理和评述,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区位具有过渡性,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与本土文化圆融,古代三大原努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瓷多彩,独具特色的五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独特的生产活动方式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一种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设。本文拟以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语言普遍论和语言相对论争论的三大问题为线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颜色认知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颜色认知的不同。结果显示,彝族、白族、纳西族和汉族大学生对11 个基本颜色词的分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蓝”、“绿”词汇混用的纳西族对蓝、绿的辨识显著地比汉族困难; 彝族、白族、纳西和汉族大学生对黑、白颜色的认知结果与其黑、白文化相一致。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具有重要影 响,支持语言相对论。  相似文献   

13.
近代基督教传入对云南部分信教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基督教的传入主要有东西两路,东路由四川进入,西路由缅甸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会着重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有8个民族的部分人口信奉了基督教,这和这一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基督教作为一种异质化能在这些民族中传播,除了列强作为其政治经济后盾外,还得益于其传教方式,尤其是地教育的开展,引所引起的云南部分信教少数民族社会化的变迁,不论其客观效果如何,其终极是否定民族传统化,实现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云南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 献;同时,原始文化、民族(人文)文化阶段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在反思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 对民族文化的扭曲、异化时,将视野投向云南民族古老的天人观、原始民族哲学和师法自然的真谛,准确 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对丽江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主要表现在珍视人类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反对人为的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和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16.
云南特困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随着双向流动的加强,形成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形成较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儒学家民族思想主要包括"‘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意识"、"‘无间华夷’的民族平等意识"、"‘用夏变夷’的文化认同意识"这三部分内容。在接受儒家传统民族思想的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儒学家又能结合云南民族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克服了儒家民族思想"两重性"、"华夏文化中心主义"等传统缺陷,使儒家民族思想更具有包容性和民族立场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地域性特征及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正处于极佳的机遇之中,提出了大力弘扬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传承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阐述云南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传承应遵循的原则,传承应把握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提出云南高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应从构建教育传承保障体系、提高传承师资队伍水平、加强传承教育课程建设以及丰富传承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以确保云南高校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