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的小说《觉醒》(1899)被誉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觉醒》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艾德娜以投身大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娜自杀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充满着争议。有的批评家认为这是一种对命运消极的妥协,有的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无论对小说的结局有着怎样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将级差系统贯穿其中,分析了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情欲觉醒过程;运用情感系统分析了艾德娜觉醒前后的爱情观;用判断系统分析了伴随艾德娜觉醒的深深的孤独感;用鉴赏系统分析了艾德娜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4.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5.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著名小说,描述了一个女主人公艾德娜逐步觉醒并走向死亡的过程。艾德娜的觉醒过程分为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爱情情欲的觉醒和对整个社会现实的觉醒,她的觉醒使自己陷入了一种绝望、无助孤独的状态,艾德娜最后在绝望中的死亡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宋慧岩 《考试周刊》2014,(72):24-25
"涅槃寂静"是佛家基本思想之一,是对人生真谛的顿悟。19世纪美国乡土小说家凯特·肖邦的作品《觉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最终迈向大海寻求解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她的心路历程处处体现了佛学思想,尽管肖邦没有接触过佛学。艾德娜犹如笼中困鸟,顿悟出自己的生活缺乏"自我",真正的自由必须冲破生活的牢笼。  相似文献   

7.
《觉醒》是凯特·肖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探索女主人公艾德娜选择自杀的必然性。艾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段孤独的历程,在男权社会中,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行动得不到女性同胞的支持和援助,更得不到男性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她注定追求不到真爱。爱情自主选择上的挫败是艾德娜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遭受的一次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艾德娜选择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艾德娜之死最终是男权社会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艾德娜是男权社会中的受害者、替罪羊。  相似文献   

8.
《觉醒》描写了主人公艾德娜从一个丧失主体意识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这里具体分析了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其后为追求独立与自由所做出的努力和抗争;指出艾德娜最后的自杀并不是向命运屈服,而是叛逆的另一种形式,是对男权社会的无言的反抗,是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  相似文献   

9.
刘琳  魏华  苟凝霞 《考试周刊》2011,(82):37-38
《觉醒》是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女主人公艾德娜是十九世纪女性追求独立、追求自我的典范。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着重探讨了小说女主人公的觉醒之路。虽然意识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艾德娜仍然无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实现自我,最终只能以回归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11.
凯特·肖邦在小说《觉醒》中描述了不少钢琴演奏的场景,借用了不同风格的钢琴曲,并刻画了女主角艾德娜对所听音乐的不同反应。借此,肖邦展现了小说中各个演奏者不同的个性特征、揭示了聆听者艾德娜内心的想法和觉醒历程,并推动故事的发展,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总之,钢琴曲在人物塑造和阐释主题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作家谱写了一首女性争取自由的挽歌。  相似文献   

12.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浓厚的女性意识而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描写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独立人格时,肖邦对童话故事《睡美人》的指涉和戏仿,颠覆了传统睡美人的形象,并以艾德娜的形象抨击了《睡美人》中所倡导的女性理念,赋予整部小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凯特.肖邦在小说《苏醒》中描写了女主人公艾德娜的个性成长经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著述颇丰,其中也有不少学者从女性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国内以具体的女权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该小说进行研究的论述还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将以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研究讨论女主人公艾德娜在父权权力结构和文化统治下从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到最终觉醒及其"实现"的心理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5.
《觉醒》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艾德娜和安娜的悲剧成因有不少异同之处。分析比较了她俩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心态和行为,以探讨她们悲剧成因的异同点。对她们的比教给现代女性以较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觉醒》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出版时遭到了各种抨击,直到女权运动兴起后才得到广泛的关注,现当代的批评家也从各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文章从审美的角度,运用博克和康德的崇高理论,分析《觉醒》结局中引起崇高感的两种力量,即艾德娜对父权社会的绝望和无意识对母亲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何微 《考试周刊》2012,(12):17-17
《觉醒》中的埃德纳在灵魂与肉体觉醒之后,踏上了追求独立与自主之路。但她的死亡并不是失败后绝望的选择,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对大海呼唤的回应。大海既象征死亡又象征新生,融入大海使她得到新生。  相似文献   

18.
凯特·肖邦在其代表作《觉醒》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如“小鸟”、“戒指”、“房子”、“大海”等,其中“大海”这个意象的运用贯穿全篇,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大海”这个意象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尤其在小说结尾,通过埃德娜投身大海了结自己生命的描写使小说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觉醒》中的埃德纳在身边朋友的影响下,走上了觉醒之路。她追求自我的行动不仅不被当时的男权社会允许,甚至得不到理解。然而最后埃德纳的死亡,并不是绝望的结果,而是对大海呼唤的回应。大海既象征死亡也象征新生,回归大海使她得到另一种层次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20.
黄伟珍 《文教资料》2008,1(17):32-33
本文主要根据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了凯特·肖班在<觉醒>中描写赖思小姐时所使用的写作策略,以及使用这种策略的深层原因.与女主人公艾德娜相比,次要人物赖思小姐对传统的颠覆更为直接彻底.表面上看,肖班模仿男性的声音丑化、贬诽赖思小姐,实质上正是通过这种强烈颠覆意图的方式,作者才能在父权制的虎视眈眈下实现与读者的交流,从而表现她对一批被父权制边缘化的觉醒女性的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