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本文从中国思想文化的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几个阶段发展历程中,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基本思想;然后根据和谐思想的发展现实,重点梳理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新成果——"和合学"以及我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谐社会;进而从纵向和横向结构上把握和谐文化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奥林匹克新理念——"人文奥运"以及"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等,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为基础,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成果。它从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的角度,提出了"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战略,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重大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击壤,作为中国体育游戏形成的本源,在深层次上与人文奥运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诠释了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对中国体育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和"世界和谐"的思想精华,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相应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仁义道德"、"中庸尚和"、"正心修身"、"天人合一"等精神内核,回应了诸如"道德危机"、"传统发展观的‘代价论'"等造成当今社会不和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中国传统"和"文化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精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集中在“和”字及其运用之上。“和”的思想源远流长,蕴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精髓主要表现在五个大的文化意识范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理想精神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强调自身的身心和谐,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我国传统儒家"和谐"思想的增损、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黄达颖 《文教资料》2011,(4):116-117
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以主体性德育为切入点,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异中求同"的和谐共生辩证思想,以期对实现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和谐具有启示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美德包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来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科学传释和谐社会价值观,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与内涵的需要,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要以和谐理念审视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不断强化宣传"和为贵"的理念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加强同教育对象的和谐,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身就有和谐的理论,其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谐思想,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思想价值,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等级化、伦理化、刑法化、和谐化的特征,对中华法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曦  胡碟 《文教资料》2011,(14):80-8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群"的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群"的思想从先秦诸子时期起,就已牢牢地占据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层,并向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辐射、延伸。"群"字意指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含朴素的伦理要求,是先民时代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自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这一命题之后,历代学者对此加以讨论,绵延了数千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以下作用: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增强家庭观念;挖掘传统君子文化内涵,自强不息;汲取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诸如崇古保守、"中庸"歧义、重情轻理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全面而丰富的和谐思想。它涵盖了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以及国家之间的和谐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处理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思维方式是一定文化的特质,是一定文化之所以成为该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是那么恒久。决定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讲求一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独特思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华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寻根文学与舜文化根源性地位》,"寻根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重合统一",是祝融形象的"人神同体";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本"亦即"根",是"舜文化"。如此,舜文化根源性地位便得以确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之说亦可得以诠释,"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种虚拟,种种离奇,都不荒诞怪异。关于《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首倡"诚""孝""忠""仁""和"者,虞舜也;初绘"和谐境界"之愿景者,亦虞舜也!于此,"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之根源交通,传承推演,相依相伴、互补双赢之进程,可知矣!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渗入高职语文教学,将推进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它将促进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学生体认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仁爱思想的推己及人,有助于学生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文环境;"思齐"、"自省"及外化责任的承担,有助于学生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实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智慧的践行。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中国提倡"和谐"的政治文化,"宽容"是实现"和谐"的应有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与西方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是相通的,然而,中国的"宽容"文化提倡的是"和谐",西方民主政治充满"对立"、"斗争"的因素,还包含"非和谐"的文化取向,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立足自身政治文化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贯穿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各个时期,其关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自身以及国家间、民族间关系的和谐,为我国当代的和谐文化建设积淀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和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借鉴与启示,有利于从新的视角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促进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