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祖国的危运,使国家富强,放眼向西方寻找真理.当时向西方学习,包括"西政富强之本末"和"西学格致之精微"两个方面,前者是社会政治方面,后者属于自然科学方面.在近代中国初期,努力探索"西学格致"的志士中,被称为"天算大家"的李善兰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者.他对近代数学有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主要作用,对数学、力学、天  相似文献   

2.
人才问题是中国近代社会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近代商人怀着富强救国的强烈愿望 ,从企业生产实际出发 ,呼唤近代人才。对专门人才的重视 ,对科举制度的抨击 ,对兴建学校、学习西学的积极倡导 ,以及唯才是用、用其所能的用人之道 ,构成了近代商人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由于受到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压迫,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一直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这就是:第一,中国社会应当走什么道路?是维护...  相似文献   

4.
一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阶级压迫、追求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革新进步的一部奋斗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国各个领域许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都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其中不少人竭力唤醒同胞认清国家危急情势,放眼审视世界,学习西学,奋起救亡图存,同时也促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把教育视为拯救民族危亡的前提和途径,通过亲身实践、改革旧式教育体制、废科举、倡新学、普及国民教育和设立奖励机制来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技,实现国家独立富强。尽管他师法西学的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出色的教育家之一。另外,由他发起的戊戌维新思潮为新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二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都属于中国近代化的内容。认识中国的近代化需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采西学”思想是他成就较大的部分。他对西学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技”、“器”观念,上升到了学理阶段。他认沩西学是“富强之术”,因此积极倡导学习西学。更可贵的是,他提出了新的文化价值判定标准“善”,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32-38
林则徐,中国近代著名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迫于当时形势,为维护封建统治和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其西学观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主张严禁鸦片及鸦片贸易;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和对外贸易;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林则徐的西学观开创了学习西学之先河,催生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林则徐的西学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但其重大意义仍值得肯定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即中国要挣脱外国列强的枷锁,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现代化。为实现这个目标,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政党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为之奋斗。但惟有中国共产党最终担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成为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江泽民:《论“三个代表”》,15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因此,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但是,要保持并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又取决于生产关…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科学的转型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为基础,清政府实施“新政”,在全国范围创办高等学堂,推行科学教育,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山西大学堂作为中国最早创建的三所大学堂之一,率先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文章从科学课程设置、引进科学仪器、编译科学教材等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分析中国近代高等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之于西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变化,它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  相似文献   

13.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事业,廖仲恺贡献了一生。通过查阅大量与廖仲恺有关的专著、论文,对廖仲恺革命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新知的启迪、革命风潮的熏染、亲朋好友的理解与支持对其革命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沉沦与上升、发展与不发展这种看似矛盾,实乃真实情景的客观现象.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日益加深,中国不断沦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方面,各界仁人志士甚至包括统治者,也一直围绕着救亡图存的目标,向西方学习而致力于中国的独立与富强.因此,近代中国自晚清即开始呈现出"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是西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具体阐述了近代来华传教士采取"科学辅教"这一方式的多层次原因,简要介绍了传教士传播西学所采用四大传播途径,即创办报刊、教会学堂、医疗慈善和译介西学,并结合国门洞开这一社会现实,分析了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学经历的三个时间阶段,从而在文章的最后,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不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终身,而且积极倡导科学,提出了丰富而系统的科学思想。一方面孙中山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科学,强调科学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完成鸿篇巨著——《实业计划》,为科学思想的实践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孙中山科学思想中蕴涵的中国社会必须通过发展科学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真知灼见,不仅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且为我们今天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维新派教育思想与其变法理论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救亡的时代主题。 十九世纪末,中国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甲午战争失败,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奔走呼号,倡言变法。主张全面学习西学,以西方模式改革现存腐朽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严复曾大声疾呼“夫士生今日,不睹西洋富强之效者,无目者也”;“谓不讲富强而中国自可以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谓用西洋之术,无俟于通达时务之真人才,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为此。”①倡导西学本身就要求改革教育,因为教育毕竟是传播西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维新派不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本意和中国人理解的“现代化”内涵来看 ,用“现代化”概括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不尽恰当 :第一 ,中国近代只是“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现代化”不能明确表达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 ;第二 ,“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对于中国近代而言 ,它包括了民族独立、社会民主、人民解放等内涵 ,将其与独立、民主等概念并列使用不符合逻辑 ;第三 ,资本主义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 ,这是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 ,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史上的特定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随着欧美殖民主义的炮舰、鸦片涌入中国,其声势和规模远远超过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的水平。经过一系列的惊恐、困惑和省察之后,中国人终于从封建主义的闭塞蒙昧状态中挣脱出来,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审视、摄取和研究,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西学传播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条重要支流。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滥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士大夫的倡导。至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自然科学得到广泛而系统的介绍,形成了传播的第一个高潮。从戊戌维新运动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介绍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使西学传播别开生面。尤其在辛亥革命期间(1901—1912),新型知识分子对西学,特别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作了大规模的介绍,西学传播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西学传播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 (1 837~ 1 90 9) 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在 40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 ,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 ,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