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教育机会均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早明 《教育导刊》2001,(15):22-24
白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来,教育平等就一直成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早期笛卡尔提出的“智力平等说”与洛克的“白板说”都指出:人的心智是平等的,因为人心是一块白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从本质上讲,人的最初状态是相同的。爱尔维修综合了笛卡尔和洛克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智力平等的观点,从而为论证教育平等的普遍可能性提供了依据…。赫尔巴特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指出:人人都具有可塑性,因而人人都有能力而且应当接受多方面教育。因为多方面性是没有性别、没有等级、没有时代差别的,它具有灵活性与普遍存在的可接受性,适合男女老少,任意地存在于贵族和平民身上。但是,把教育平等作为现实社会追求的目标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提出   自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以来,教育平等就一直成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早期笛卡尔提出的“智力平等说“与洛克的“白板说“都指出:人的心智是平等的,因为人心是一块白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大学与教师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分析了“教师教育大学化”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不同观点,即“大学化”、“反大学化”和“合作伙伴关系”。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综合大学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大学与教师教育的两种结合模式:1)在大学内设置相关院系和学科中心;2)大学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展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4.
西方对教师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从原先单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野逐渐扩展到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人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研究从仅仅关注教师的外显行为转向关注教师的认知和知识层面,强调情境对教师学习的重要作用,倡导教师在共同体中学习和建立身份认同,提出了不同的教师学习观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社会学对研究范式的界定,从研究范式产生的背景、研究目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研究者价值观等方面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解释主义研究范式、批判理论研究范式、后现代主义研究范式、混合研究范式和思辨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精神教育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教育文献研究的角度对西方精神教育研究成果和现状进行评述。笔者认为 ,当代西方精神教育研究主要从三条思路展开 :一是从“价值教育”这个理论范畴出发 ,探讨了精神教育的教育价值及其实施的途径 ;二是针对西方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批判反思的角度倡导实施精神教育 ,期望对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三是突破精神教育的宗教范围 ,主张从世俗的精神教育层面对所有人进行精神教育 ,从而真正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民族主义与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研究是当代世界和学术研究中引人注目的领域,作者对西方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研究中关于民族主义与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相关问题研究,如民族主义、民主和教育的关系研究、教育和民族认同的研究、教科书与民族主义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8.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女性主义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其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和批判的女性主义具有比较明确、比较系统的教育观点,其核心是关注两性平等和性别公平的教育。这些女性主义流派对西方现行教育体系中的管理、教育过程以及学校实践中体现的性别不公平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批评对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介于经济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属于部门经济学。这门学科出现于国际理论界,如从英国J·E·韦泽(Vaizey)于一九六二年第一个采用这一名称出版《教育经济学》算起,尚不满二十年,然而作为学科的思想渊源,却业已超过二百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开始就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结合在一起,教育起源于劳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始终是人类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社会手  相似文献   

10.
西方教育公平理论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直是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综观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近百年历史,对此西方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有助于缩小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这一观点主要为西方民主主义者所坚信。在20世纪60年代,特别以社会学中的功能论学派为代表,其代表人物如杜威、涂尔干、帕森斯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反映着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平等结构,它通过社会分层和合理选拔代理人的作用只是维持甚至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种观点尤其以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学派为代表,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柯林斯…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公平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主流话语的今天,充分研究和理解西方国家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理论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社会转型的视角,以科尔曼的论述框架为基础,勾勒了西方国家教育机会均等及其观念的历史演进图景与特征,以期对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赏识教育、愉快教育等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时,特别是当“民主、平等、权利”等口号成为各大新闻媒体造势之工具时,教育惩戒似乎成了“过街老鼠”,老师们更是闻“惩”色变。而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对“教育惩戒”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本文拟从教育惩戒的内涵、意义及合理性和实施的原则与策略等三个芳面对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在教育中,“惩戒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向葵花认为,“惩,即处罚;戒,即警戒。惩戒,即通过处罚来达到警戒的目的。惩只是手段,戒才是目的。作为同一过程的手段和目的。惩和戒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惩戒教育,作为一种正面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实施批评、处罚手段使受罚者感到痛苦,但又不损害其身心健康,从而使其认识并改正自身过失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研究者对个人教育选择范围的不同认识,将西方教育选择研究分为三个派别:教育公共选择学派、教育市场选择学派和主张教育市场化、私营化的激进学派。同时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教育选择问题上的核心主张。在此基础上,对西方教育选择理论的现状进行了评析,认为已有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丰富理论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缺陷。一方面对于个人教育选择的价值缺乏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对教育选择的制度设计拘泥于政府或者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纵观20世纪整个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种教育思潮之论争,其实质乃是科学与人文、现代与后现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思潮的演进以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为线索,而下半叶则以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系列教育机会均等与“快速启动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早期获得大学升学意识和准备规划”是近几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实施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全国教育质量、调整学生自身发展态势、促进系列教育机会均等的资助项目之一。该项目对社会处境不利学生升学抱负与意愿和学业准备进行早期开发与培养,在提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和升学比例等方面的实践初见成效,很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试论教育机会均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民主问题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早在十九世纪便提出来了,二战后被广泛重视,并积极探求解决对策。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现在,教育机会是否均等,越来越受到人们关  相似文献   

18.
何梅 《成人教育》2004,(8):17-18
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社会民主的重要体现一直备受关注,但现阶段我国 还未完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从内涵、对象、措施三个方 面指出了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狭隘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流动的潜在通道,由于教育的这种特殊回报使全社会对教育的公平性予以更多的关注。通过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起源、阶段及寻找教育机会均等的途径等几方面的论述,以期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实证研究成果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扩展、教育分流、教育选择、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与介绍,概括出具有启发性的认识,并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