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2004年6月第1版)将白居易《琵琶行》中“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翻酒污”释为“泼翻了酒被沾污”。“沾污”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查遍手头所有的工具书,均未见有“沾污”词条。是“玷污”的笔误吗?《现代汉语词典》对“玷污”的释义为“弄脏,比喻辱没”,现在我们一般用的是它的比喻义,例如“玷  相似文献   

2.
今天路过一家宾馆,看见庆典拱门上打着这样一句广告——上菱冰箱·一铜天下。“上菱冰箱”自不用解释,那么这“一铜天下”是个什么说法?笔者纳闷:难道是商家误将“一统天下”打戍了“一铜天下”。后来又寻思:毕竞是一次商业庆典,上菱公司不可能对这样大的一个错字都视之不见。  相似文献   

3.
4.
5.
扁鹊,人们常用来称呼古代古医秦越人。那么,它是怎么来的 ?它是什么意思 ?原来,它是秦越人在赵国行医时,国人对他的尊称。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来自于上古名医扁鹊,上古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名医扁鹊。赵国人这样尊称他,跟秦越人的高超医术和赵国人的鸟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   赵国是一个以鸟为图腾、崇拜鸟类的国土。《史记·赵世家》云:赵氏的先人中衍氏“人面鸟口蜀 (zhò u鸟,鸟嘴 ),降佐殷大帝”。《秦本纪》亦云:中衍氏“鸟身人言”。因此,赵国人无不尊鸟爱鹊。扁鹊,原义为翩翩飞舞的喜鹊。扁,同“翩”,《辞海》释:“翩,疾…  相似文献   

6.
但是,课本没有对这个词作注。笔者查阅了《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辞海》只收有“无数”词条,《辞源》则收有“无量”“无数”词条,但均无“无量数”一词。无怪乎学生疑惑不解,不少教师也为之困惑。“无量数”是什么意思?上海师大语言研究所所长张斌先生认为:“‘无量数’是一个古语词,意思是多。无量即不可估量。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7.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药》最后一节:“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对其中的“一挫身”,新版人教社教材注为“一转身子”(见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四册2004年版),而以前的人教社  相似文献   

9.
新老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把“子规”释为“杜鹃鸟也即布谷鸟”,笔者认为,这种“也即布谷鸟”的注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1.
王利平 《语文知识》2003,(12):32-3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175页《闺塾》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教材把“潇洒”释为“整洁”。这种解释实不多见,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发现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12.
“宜室宜家”这个成语普通词典均未收录,在媒体上经常被用错。这里的关键是“宜”的意义没弄清楚。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橙而去”一句,教材将“鼓桤”一词解释为“敲打船桨”(2008年版,77页,注释22)。将“鼓橙而去”解释为渔父敲打着船桨而离开,有违逻辑常理。因为按常规理解船桨是用来“划”的,而不是用来“敲打”的。即便敲打船桨,船不会向前行驶。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上,正学到《北京亮起来了》。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我请凌榕璟朗读这一段,她读得  相似文献   

15.
近日,听某教师执教《小镇的早晨》(浙教版第7册)。有一个环节印象最为深刻:读到"价廉物美",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意思吗?";碰到"人流",老师又问:"你知道什么意思吗?";看到"恬静",老师再问:"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你知道什么意思吗?"充斥整个课堂,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此句中“神游者是谁”引起过不少争论,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材课下将“故国神游”注释为“神游于故国,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景”。那么,神游者应该是苏轼了。这种理解当然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对“故国”一词却太过轻视。  相似文献   

17.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8.
“哈马斯”运动是什么意思?“哈马斯”是一个反对以色列的政治派别,它成立于1987年12月7日,是“伊斯兰抵抗运动”的阿拉伯文3个当头字母组合的简称。也含有热情、干劲和斗争精神的意思。哈马斯起源于穆斯林兄弟会组织。在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不久,由艾哈迈德·...  相似文献   

19.
唐锋卢 《语文知识》2003,(12):31-31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80页把《愚公移山》中的“投诸渤海之尾”注释为“把它扔到渤海的尽头”。如果追问一下“渤海的尽头”到底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赤壁赋》(或《前赤壁赋》)是一篇名作,为各种文学选本所必收。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人了这篇作品。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文中的名句。但“渺沧海之一粟”的“粟”指的是什么,有些费解,但教科书未作注释。我们试看一些权威性的书籍中是如何解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