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认真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目的就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意识、法制思想、法制知识,让学生从小就在法制观念下健康成长,做懂法知法、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相似文献   

2.
法制教育是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国家建设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制意识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批具有法治意识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学校法制教育应有一个新的理念,应以‘公民意识’作为出发点和核心命题。”日前,在教育部法制办主办的“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韩大元教授建议。  相似文献   

4.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5.
公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公民教育内容应包括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加强学生公民能力的训练、公民美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叶飞 《教育科学》2014,(1):7-12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意识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历史教育等;实施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学、服务学习、课外活动等;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科、设置社会科和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实施等模式。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5,(4):29
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日召开的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干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我区向来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全区各市县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推进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民主的社会氛围和发扬公民的主导意识,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公民教育。同时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同公民以及公民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公民教育成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公民、公民教育的来源和发展出发,从世界历史的教育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 ,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 ,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 ,既享有权利 ,又履行义务。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民主平等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公民意识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当然 ,公民意识也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意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公民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宪法才确认“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国…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生成。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了公民的主体与权利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公共与私人道德意识等方面。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德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应该融合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培养学生个体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家庭公民意识教育的淡化和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公民意识淡薄,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和责任,法制意识不强。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在今天更需要研究和弘扬。本文着重从陶行知先生的"人人平等"、"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民德"、"知行统一"和"实践教育"六个思想方面,阐述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人公民意识的演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美国人公民意识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殖民化时期、联邦化时期、国家化时期、国际化时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因素促进了美国人公民意识的发展,如宗教教育、革命启蒙、党派论争、移民同化、公民教育等因素均对公民意识有重要影响。我们由此而得到启示:应重视公民教育、增强权利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增进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利的社会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品格教育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基础部分和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朱蕾 《文教资料》2010,(34):199-201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作者从市民社会自身矛盾发展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高等教育滞后的视角.分析了导致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通过一系列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得出结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7.5"事件中极少数学生上街参与示威游行暴露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是这些问题当中的关键点。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是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阐述了如何真正有效地强化大学生"三个意识"教育,做到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祝祖岗 《中国德育》2010,(12):58-60
在小学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旨在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芡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从而习得公民知识、养成公民行为、内化公民意识、拥有公民能力。二三年前,我们学校进行了新公民教育的尝试,在3~6年级设置了“校园CEO”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19.
黄钟兴 《甘肃教育》2006,(5B):14-14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国民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依法行事已深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摇篮的职业学校。自然要把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摆在重要位置,贯穿落实到法制教育这一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基于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抓好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建议,以期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