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同伴教育的目标就是用青年影响青年,用青年教育青年,用青年激励青年,将其方式方法创新性地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中,既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优势和作用,又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拓宽党员教育内容、增强党员教育实效性、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党员的新要求,是对高校党建工作制度研究的一次有效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选拔高校学生干部应遵守广泛性、公正性、择优录取、扬长等四个原则,同时应制定特定的选拔标准,具体为思想进步,立场坚定、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习优良,为人表率、能力较强,素质较高、严于律己,作风严谨等,并严格遵循从推荐、选拔或选举到锻炼及试用的选拔程序。  相似文献   

3.
方丹 《文教资料》2011,(1):150-152
同伴教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从阐述同伴教育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高校德育中同伴教育的现状,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同伴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所谓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我国经典教育著作《学记》就提出“相观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当下,同伴教育较广泛地运用在教育培训活动中,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利用青少年趋众心理和注重同伴评价的特点,充分利用同伴教育来开展工作,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巧妙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我国经典教育著作《学记》就提出相观而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当下,同伴教育较广泛地运用在教育培训活动中,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利用青少年趋众心理和注重同伴评价的特点,充分利用同伴教育来开展工作,是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巧妙方法。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一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狂风暴雨期,学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健全,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何使其发挥枢纽作用,是高校发展能否顺畅的关键,也是高校学生管理迈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国家适用多年的刑事调解制度,近年来,也引起了我国法学理论界的广泛讨论和法律实务界的积极探索.这一突破传统法治价值取向的司法制度符合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现代法治理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我国司法改革和法治进步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对刑事调解制度内涵及现实意义的探讨的基础上,就构建我国审查起诉阶段刑事调解法律制度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原则是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如何理解人本原则,如何使人本原则充分体现到管理工作中去,是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必修课程.本文从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三个一切"服务意识,从管理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诸个方面分析,旨在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9.
实现程序正义对推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管理自身特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程序价值和高校学生管理中程序正义缺失现状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引入程序正义。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程序价值内涵主要包括程序的参与性、中立性、及时性和确定性,这是判断程序正义是否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程序正义,必须通过高校学生管理中行政程序的制度设计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日益增多的高校学生诉学校管理行为的案件,使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领域成为必然。司法审查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范围应从介入其深度和广度这两个维度来考察。司法审查在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纠纷中,不是无所顾忌,而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有限介入原则、保障学生基本权利原则,尤其是学术节制原则应得到适用。  相似文献   

11.
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调解、仲裁调解以及信访调解分属解决纠纷的不同救济途径,四者虽有所不同但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我国,由于行政调解在法律制度层面固有的不足,致使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行政调解主体不明确、范围过窄、程序混乱以及法律效力较低等诸多问题。需探寻这些问题的成因,吸收行政复议调解的权威性及效率性、仲裁调解的合法自愿性及程序规范性、信访调解的主体多元性等优势来弥补我国现有行政调解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休闲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高校德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人。因此,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休闲教育。休闲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过好自己的闲暇和假日的问题,是现代高等教育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现代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进行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感恩心理的缺失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心理,然而,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感恩心理的缺失,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其感恩情感,实践感恩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心理。  相似文献   

14.
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现状存在着培养理念不清晰、人员选拔不规范等问题。考察选拔心理委员的条件及进行全校性选拔,建立心理委员成长档案室、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等措施是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隐性教育以其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强大的教育功能。面对新时期中被各种文化冲击的高校文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起高校中的隐性教育。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是实施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高等院校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德育教育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校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后勤工作在提供后勤保障的同时,也通过管理、服务和环境等渠道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高校后勤本身的调整和改革为其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课题。通过对后勤管理中"人"的能动因素的探讨,尝试总结高校后勤科学化管理过程中衍生的、可以借鉴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思路,可梳理并建构一些符合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和量化了同侪效应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剔除其他个体特质的影响后,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参与的同侪效应显著,建议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应为"堵疏并举、以疏为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历史溯源与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内容是依据高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加以选择和建构的。它是高校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展现。高校德育内容有其独立的历史轨迹。追溯高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历史轨迹,对于反省和审视高校德育内容建构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合理地建构现代高校德育内容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调解担保制度作为我国新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对于民事调解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健全完善。但是,我国有关调解担保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关于调解担保与调解书生效时间不一致、案外担保人拒绝签收调解书等问题,就需要通过修订相关规定,进一步地完善调解担保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调解担保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often seen a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pastoral programmes such as peer mediation; but the precise nature of experience as an educational, social and pedagogic/cultural process in schools is complex. This paper uses the no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a peer mediation programme in a transforming integrated school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programme was intended to mainstream the involvement of pupil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more integrated school ethos and was implemented by youth workers working as members of the school staff.
The paper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xperience as educational. This is followed by an interpretative review of the results of a survey of pupils' attitudes to peer mediation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pupils and school and project staff about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me on ideas of social learning. One issu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developing pupils' capacity for interactive dialogue can be seen as an experiential process, lik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 hence 'peace talk'. Another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 perception of peer mediation training as 'experiential' constituted an enabling 'pedagogic discourse' which legitimized the programme for teachers and affirmed its beneficial impact on pup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