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作家中比较注重古代修辞理论的学者,因此,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朱自清在《文学与语言》一文中说:“比喻在口语中我们常常用到它,但在文学中,比喻尤其重要.”他在《文学与语言》中还说:“山头、山脚都是比喻,用惯了便不觉得.”“比喻是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来源有二:改变旧的,或创造新的.诗人与文人必须常常制造比喻、改造比喻.”因此,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  相似文献   

2.
《新作文》2007,(9)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士多德语)"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一振。"(秦牧语)的确,比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得含蓄。请看:  相似文献   

3.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秦牧说:"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一振。"的确,比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得含蓄。请看:  相似文献   

4.
比喻,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士多德:《诗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博依”就是广设譬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歌,就没有文学。它的运用是和诗歌创作同步的,其源头可以上...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出神人化,熠熠生辉。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赵捷也说:“比喻,它犹如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放射出五花八门的瑰丽图案,它好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从锦囊里抽出五颜六色的彩绸。比喻使诗歌语言增强形象性:生动性、深刻性.加强说服力、感染力、诱惑力。它有助于敲发人们思想的火花。激荡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相似文献   

6.
《语文月刊》1996年第8期“文学修辞的手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如“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其中“欢笑盛开”实际是“欢笑像花一样盛开”。我认为这段文字中的例句“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不是用的借喻。  相似文献   

7.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8.
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比喻是他运用得最多。也是最得心的一种修辞手法。老舍认为“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因此,他提出:“我们的文学需要精辟的比喻,不是长篇大套的叙述。”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精辟精当、新奇传神的比喻,使作品增色生辉。  相似文献   

9.
肖殿华 《江苏高教》1996,(6):50-51,37
浅析“近亲繁殖”———我国高校管理改革中的难点之一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肖殿华“近亲繁殖”一词来源于遗传学,本意是指近亲结婚、繁衍后代的现象。现被推广用来比喻亲缘关系相近事物的相互结合的现象。本文借用“近亲繁殖”一词来比喻我国高校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已成为高...  相似文献   

10.
一、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为“如”“若”等。如:洞若观火、冷若冰霜、固若金汤、口若悬河、兵败如山倒、势如破竹、寥若晨星。二、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成”,或者暗含两个比喻,不出现比喻词。如:众志成城、风刀霜剑、心猿意马。三、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阪上走丸、空谷足音、高屋建  相似文献   

11.
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诸因素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模糊性对文学形象的塑造,作品思想的表达,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从几个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探讨他们自身存在的模糊性特征,以期使人们得到一点启示。一、比喻的模糊性比喻是最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它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中,借以表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比喻手法的运用开卷可见,其模糊性也随之容易被人们所认识。比喻的模糊性是由比喻的性质决定的。比喻是用一种或多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与所要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相似文献   

13.
杨义先生提出的“大文学观”有其前瞻性、综合性,但也有种种不确定性,作为概念它也存在修辞性、比喻性,因而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作家秦牧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是的,有砦抽象、深奥的道理,通过打比方,叮以立刻变得浅显、易懂。那么,演讲词中适当采用比喻修辞,一定会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灵活多样,运用广泛。有一种比喻以定中结构形式出现,它把内在特征上有某种相似点的两种事物名词搭配起来,将本体作定语、喻体为中心语,从而构成一种“反客为主、直接比喻”的格式。这种定中结构的比喻简洁凝练,意韵蕴藉,化抽象为具体,暗中转换,形象鲜明生动。例如: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各种文体都要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如何学习、掌握和运用它,在中学语文学习和作文练习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比喻的概念和类型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这里主要谈运用比喻的目的、条件和方法。并举例加以阐明。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有无及变化,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犹、如”等喻词来联系的比喻。例:“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2)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当作”等喻词联系的比喻。例“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余心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7.
比喻最常见,但它又常常与其它修辞方式相混淆。以下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的“喻”是“说明”的意思,比喻着眼于“相似”,大多属于对喻体作静态的说明或描写,突出本体“像什么”。比拟的“拟”是“仿照”的意思,也就是直接把本体当作拟体来描写,大多是动作神情的描写,突出“做什么”。在句中,各种方式的比喻的喻体名称都是出现的,而比拟的拟体名称却是不出现的。例如(拟体动态用“———”标示):(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确是老生常谈。就是鲁迅的“然而圆规很不平,……”这句话也不知多少人谈了多少遍。既然是老生常谈、也就不能“长”谈,只好“短”谈了。 1.本无纠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与明喻和暗喻一样,都是用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其特点是通过相似点使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得本体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借喻与其他比喻形式不同的是本体事物不出现,也没有比喻词。借代,是一类与比喻及其他辞格平行的独立的辞格,它是借用与本体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其特点是通过“换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一、“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中,“酥”比喻小雨还是小雨滋润下的大地?“酥”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古代称酥油为酥,它是一种牛羊乳制品,呈黄褐色,结构细密,滋润滑腻,诗句用“酥”比喻什么,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比喻小雨,一是认为比喻小雨滋润下的大地。哪种看法较合适,需  相似文献   

20.
“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这是比喻的魅力所在.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运用别出炉锤,把比喻使用到了极致,为文学的大众化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文章以赵树理的《赵树理文集》1、2、3卷为研究范围,对其小说中的比喻进行研究探讨,以加深对比喻修辞艺术的理解,提高使用比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