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主要以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为研究主线,尝试对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表现等热点问题进行新的定位与分析,并引入竞技行为理念构建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理论,通过假设,结合模型的方法,探讨三者有机构成关系,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构建运动员竞技结构,即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理论,以与热衷于该领域的广大研究者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摘要:竞技能力结构是训练理论研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实践每天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以线性思想为依据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来揭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为研究对象,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文基于历史与逻辑和复杂性科学,试厘清竞技能力结构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的核心、研究的难题等研究所出现问题缘由,即遭遇复杂性是研究瓶颈;诠释了研究核心是涌现性;列举了目前求解方法的困境,以期暗示出一个新机遇正在孕育当中。  相似文献   

3.
以CSSCI收录的相关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分析软件对1998~2015年我国运动训练研究的897篇学术论文及其相关参考文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力图揭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前沿和理论演进脉络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现阶段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主要以运动训练实践为中心展开研究,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体育理论、运动训练观念、竞技运动、竞技能力等四个领域。其中体育理论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基础,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训练观念主要是运动训练学知识的单维体现;竞技体育主要是对以往训练理论反思后步入深化阶段;竞技能力结构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演进中存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学科和内容单一等问题,理论研究主要源于问题的推测性,并缺乏复杂性问题的视角,以及较少采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在关键问题依旧缺乏自主创新不足等问题,已影响和制约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面对训练理论的停滞不前,多学科交叉研究是破解运动训练理论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皮球理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目前建立的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竞技能力结构,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皮球理论模型,表现出整体性、直观性、动态性和混沌性的优点,很好地诠释了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和发展变化,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文献法,对竞技体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竞技体育学是一门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竞技行为,逻辑起点为竞技,竞技体育学研究主要内容有竞技体育文化、竞技选材、竞技恢复、竞技训练、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竞技体育场馆、竞技体育产业经济、竞技体育科技、项群训练理论等。研究旨在构建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为竞技体育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6.
集体对抗项目运动队及其竞技能力的系统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训练学理论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多从个人角度进行,而对运动队整体的竞技能力无明确界定,因此用系统方法从系统的结构功能律、整体优化律、差异协同律等对运动队竞技能力系统规律加于阐释,并对集体竞技能力状态的转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力求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动训练学》若干定义的重新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定义与概念、有效控制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速度素质、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定义及构成、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的定义进行了分析、总结、质疑。目的在于进一步健全与完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研究发现,上述这些研究对象多存在异议,至今尚未统一,且使用不规范。这些基本理论多是训练理论的骨干,若其内涵模糊、结构关系不明确,那么对学科发展以及训练实践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笔者采诸家之长,综合运用现有学科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竞技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学理论为研究主线,尝试对现代运动训练中关于竞技能力、竞技表现等热点问题进行新的定位与分析,引入“竞技行为”空间理念,通过假设,结合模型的方法,探讨三者有机构成关系,确立了竞技空间结构3G(globe)实体理论,与热衷于该领域的广大研究者商榷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结构决定行为,教育发展结构”为理论分析出发点,结合竞技运动训练、竞赛实践,运用模型方法对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将运动知识、生物结构和竞技体育实践中非认知因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竞技体育中优秀运动员个体素质的3G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0.
1990~2000年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检索国内76种体育刊物报以及体育科学大会论集,对11年艺术体操研究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论的总体分布进行了论述,了解到艺术体操科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我国艺术体操研究应在学科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并注意平衡竞技艺术体操与大众艺术体操研究;高水平运动训练与青少年及幼儿训练的研究;高校教学的研究与中小学教学的研究等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利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影片解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李延熙在上板速度上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但在蹬伸技术上存在不足,造成第二跳距离所占比例较小,第一、二跳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希望能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学技术异常迅速的发展,使知识陈旧周期缩短,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任何大学靠增加知识量的办法已很难使学生能够跟踪未来科学的发展,所以教育的中心应该是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任何一个人学习的进步,事业有成及超人的天资,最终取决于内因自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双兵器从最初的双手持握不同兵器到同种兵器、从战阵所用到武术器械,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为了理清双兵器形制演变对技法特征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认为双兵武艺的技法特征是随着兵器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尚力到尚技,一步一步朝着轻快便捷的方向演进的。  相似文献   

14.
Let K be a finitely generated field extension of an algebraically closed field k and C : f(x) = ayn be a curve over K, where char(k) - n, f(x) 2 k[x]. When n > 4, a 62 Kn and f has at least three simple zeros, the curve C is not defined over k.  相似文献   

15.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症状检核表(SCL-90)对321名被试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和敌意因子得分较高,20%-30%的被试得分在中等痛苦水平以上,不同年级的被试所表现的症状不同,总体情况优于其它专业大学生。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枞阳县东部地区方言零声母包括普通话里的部分零声母、r声母和个别l声母;方言声母是普通话的部分零声母;声母 n、l在方言里有混淆不分的现象,但有些音节则区分得很清楚.本文主要就方言声母、、n和l与普通话相对应的声母进行比较,阐明方音辨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拳种的产生使中国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本质上摆脱了原始的攻防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武术拳种的产生与成熟的攻防格斗技术、独特的攻防格斗理论和优秀的创拳关键人物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它强调了武术格斗技术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整体素质和激发高职师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根据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营销专业,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体育营销专业人才,既能满足体育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体育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以《尚书》与《诗经》文体分类的生成过程为例考察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种生成方式 ,即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初形态无疑是以不同的“言说”方式作为分类标准的 ;当一种“言说”方式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确认为某一“类名”以后 ,与这种“言说”方式相对应的文辞方式就形成具有特定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 ;于是人们将文本方式相类似的篇章类聚到共同的“类名”之中 ,“以类相从”地区分不同类型的文体 ,从而形成一定的文体序列。经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 ,文体分类的社会性特征深深地蕴藏于文体的文本方式之中 ,并由文体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