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想史上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欧洲中世纪前期对必然与自由问题的论战,是在神学的帷幕下进行的。论战的一方是正统神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另一方是异端的斐拉鸠斯。以后,厄里根纳又接受了斐拉鸠斯思想的影响:厄里根纳的思想代表着中世纪新兴的封建君主与罗马教廷的对抗。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伦理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课题,古今中外不少伦理思想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其展开过讨论。其中不乏包含合理内核的思想珍珠。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儒家心学的道德自由观以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独树一帜;而在西方,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哲学对道德自由的探讨颇具特色。本文拟在着重分析儒家心学道德自由观的基础上,兼及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并将两者进行比较。道德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表现为意志与道德律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自由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道德是他律的还是自律的?是法由己立还是异己的权威?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道德自由;第二,人怎样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自由观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维度:以道德评价为基点,从道德批判出发,经过道德实践,到达道德理想。道德评价以自由意志、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准则;道德批判主要是从道德角度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又批判了资本逻辑统治下宗教、物化现象、异化劳动以及生产方式对自由的束缚;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是实践的自由,在人的自由问题上,所有的道德诉求都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自由的道德理想:使人实现"三维"解放,从而成为自由的人,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一个人活着必然追求的本质问题。教育因指向人,而注定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活动。多年来,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以"培养真正的人,成就幸福的人"为理念,树立健康快乐的教育目标,创新寓学于乐的教育方法,追求乐此不疲的教育过程,践行着"培养幸福儿童"的"三乐"教育理想。发展"三乐"学生,成就"三乐"教师,构建"三乐"课程,学校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三乐"教育,展示着一种独属于金阊实小的幸福教育表情。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权力是社会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权力作为一种追求政治统治的强制性力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保障。马克思以合理性为尺度,对权力进行反思和批判,目的是使权力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自由和幸福,防止权力给人类带来奴役和不幸。马克思的权力伦理思想体现了权利与义务、观念与实践以及功利与道义等有机统一的特性。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实践马克思权力伦理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幸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消费主义无限复制着种种触手可及的快乐,或廉价或奢靡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为幸福生活的内涵。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古典德性幸福的回归与复兴的时代背景。现代德性幸福传承儒家"君子之乐"的精神典范,着眼于幸福生活的主体之维,致力于培育与塑造自觉、自愿、自律、自由的现代人格,以克服当下社会幸福主体的迷失与异化。自由人格与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内在关联,它们内在地决定着主体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生活模式、审美趣味与人生追求。培育与塑造幸福主体的自由人格,改善与提升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倡导现代社会的德性幸福,是对"生活何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问题在社会存在的主体维度上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儒家传统德性幸福观与马克思"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以构建现代幸福观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人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并体现着意志。因此,人的行动自由在本质上就是人的意志自由。历史上的哲学家在讨论自由问题时都要讨论到意志的自由问题,这不是偶然的。人的意志是否具有自由,是一个旧的,然而又永远是一个新的问题。人们常常从非理性方面来理解意志,把意志自由与唯意志论等同起来,认为这是一个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这是不正确的。恩格斯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列宁则把离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大学时代写作的诗歌和博士论文主要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自由与幸福的思考。1835年至1837年上半年,马克思主要受康德-费希特哲学的影响,重视人的意志自由,侧重从精神层面来考虑人的自由与幸福。从1837年下半年开始,马克思逐渐转向黑格尔哲学,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现实因素和辨证思想,论述了"定在"中的人的自由与幸福。马克思大学时代的幸福观蕴含着其成熟幸福观的根本主旨:人本主义的原则;预示着其成熟幸福观的科学本质:唯物史观的和辨证的;孕育着马克思成熟幸福观的核心命题:人的自由是幸福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之生命价值理想状态的呈现,包含着道德与自由等意义关系。在传统伦理学框架中,对幸福的理解,主要是围绕'德福一致'展开的,它所认定的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即一种依赖于德性的人性状态。启蒙运动以来,幸福逐渐被认为是基于人的内在需要和生命权利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体现了人之为'人'的价值特性,而且标志着人重返'人'自身...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中世纪,由于神学占统治地位,人成为神的奴隶,失去了自身价值.文艺复兴开始了"人"神"之争,人文主义者明确提出了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还"人"以本来面目.启蒙运动又更进一步要求变革社会制度,从审视人生走向审视社会,从对社会制度的改造中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将人生的意义提高为追求人类的普遍幸福.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关于必然与自由这一学说的发展,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峰颠,而费尔巴哈则是这一发展的终结。然而费尔巴哈的贡献,更多地在于他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从黑格尔体系的虚幻的基础上,移置到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在于他对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内容作出进一步的阐发。由于费尔巴哈对实践,尤其是革命实践缺乏正确的理解,所以,在他的体系中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最后被范围在纯粹道德的领域内,而决定意志判断的动力便只能是抽象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自由,在政治上的基本含义是个性自由与民主,在哲学上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支配及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自由,是人的本质性之所在.政治上的个性自由和哲学上的精神自由都是人生幸福的本质性内涵.自由与幸福绝不能割裂.对人类自由的感悟和认识,对个人自由的肯定,是人生幸福的实质.幸福,存在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实现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死亡意识。通过体验死亡,思考死亡可以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中世纪的上帝随着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恢复已离我们远去,但理性和意志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自身的堕落。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自律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信念和信仰。面对出生和死亡,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死亡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4.
在欧洲中世纪,由于神学占统治地位,人成为神的奴隶,失去了自身价值。文艺复兴开始了“人”“神”之争,人文主义者明确提出了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还“人”以本来面目。启蒙运动又更进一步要求变革社会制度,从审视人生走向审视社会,从对社会制度的改造中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将人生的意义提高为追求人类的普遍幸福。  相似文献   

15.
自由和必然关系问题是人的意志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吸取黑格尔自由和必然论述中的辩证思想的基础上,将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引入自由观,承认客观必然性是自由的前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运用和对世界的支配,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论证。列宁以此为逻辑起点,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通过引证恩格斯的观点,论述了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四个认识论前提,强调辩证唯物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必然性与人的意识和意志的辩证关系,指出客观必然性是第一性,自由是第二性的,自由是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已被认识的为我的必然性,实践是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主人的决定性环节,从而把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一个现代的价值理念,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特征和要求,又通过其思想传统被理解为人的本质乃至人的价值理想,但是却展开为自由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诉求.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开启出自由的新论域,即在由民族主权国家组成的无政府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由此,就有了"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复杂纠葛,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保持有张力的平衡,以保证历史的发展指向这一目标:充分实现了的个人自由实现着国家的强盛.在理论上,是以自由权利为本还是以自由意志为本,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且呈现出自由的价值困境,这一价值困境在根本上表达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困境.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自由这一形式性的平等要求着、产生着、保障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即实现了的平等一方面具有占有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因此而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开辟着通往"自由"的新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小说家在《发条橙》中对暴力和“洗脑”两种场景的逼真展现,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境遇中很容易陷入的困境:意志的绝对自由和社会的极权控制。滥用自由意志的恶行会危害社会,必然带来自由的丧失,而完全控制人的自由意志,使其同时也丧失了正当的选择能力,这与自由的本义产生逻辑矛盾。自由作为现代价值理念追求,体现为自由意志和自由权利,两内在相互要求。自由的实现需要不断探求,从根本来说,首先应找到其内在的制约要素:自由本身和平等。  相似文献   

18.
自由和必然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人追求自由,但又受到必然性的制约和限制;自由是属人的东西,是人的价值范畴,离开人类实践是无所谓自由的;自由是主体性具备和实现的突出标志.自由和必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文认为,自由就是在实践中对必然的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正如费尔巴哈所宣称:"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幸福是人生活的永恒目标,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其终极目的则应为了人幸福地生活.这其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应包括教师.教育丰富的主客体内容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拥有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情感体验,其中,幸福可谓最为基本.  相似文献   

20.
是否所有事物的出现都源于必然性,抑或有些事物源自偶然性?早在我们的救世主道成肉身之前,这已是一个古代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当时任何一方都没有把上帝的全能力量纳入争论中。然而,事物发生的第三种方式,即自由意志--它不同于必然性与偶然性--既从未被他们提及,也从未被基督教初创时期的基督徒所谈及。圣保罗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对该问题提出了质疑,但他从未使用自由意志这一术语,也从未持有任何相当于如今被称为自由意志学说的观点;而是从上帝之不可抗的意志,而非从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人的意志推导出所有行为。但在过去几个世纪,罗马教会的学者们使人的意志摆脱了上帝意志的统治,并提出一种学说,认为不仅人是自由的,而且人的意志也是自由的,由意志本身的力量,而非取决于上帝的意志,或必然因由,来决定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为。虽然路德、加尔文和其他人所领导的业已经过改革的教会抛弃了这种观点,但不久后,它再度重新被阿米尼乌斯(Arminius)及其追随者复原,并成为神职晋升的便捷途径;通过批评那些持相反意见者,这种观点部分地导致了继而发生的麻烦事;正是那
  些麻烦事为我和德里主教(Bishop of Derry )①在巴黎的会面提供了契机②,在那里,我们一同就正讨论的问题展开了对话;我印象中,我们对话时各持己见,没有任何诸如“亵渎神明”、“无神论”或类似的冒犯言辞;这要么是由于主教当时没有因为争论而发怒,要么是由于纽卡斯尔勋爵大人(Lord of New‐castle)当时也在现场,所以主教刻意地压制了他的怒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