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后     
《中国文化》2008,(2):175-176
  相似文献   

2.
编后     
本刊蕴酿筹划于一九八八年秋天,现在编完第一期,已是一九八九年盛夏,中间过了一个冬天和一个春天。但我们抱定的宗旨不变,仍如撰写于去年年底的创刊词所说,着眼点在学术,目的是弘扬文化,范围取对文化现象作学术研究而有真知者。也许由于我们目标单纯而无妄心,筹划伊始即得到学术界的朋友们全力以赴的  相似文献   

3.
编后     
《中国文化》明年开始就要交邮局发行了,还是每年两期,春季号五月十五日出版,秋季号十月十五日出版,邮发代号为80-617,关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不妨辗转相告,需要者可直接向当地邮局订阅。本期不乏可读之作。范曾先生的李可染百年诞辰祭,情深如海,心香如寄,笔运如椽。他视李可染和傅抱石为黄宾虹后不可有二的画坛巨匠,说他们都达到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境地"。而比李之画作为"无  相似文献   

4.
编后     
本刊学术顾问、一代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突然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不幸逝世,简直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两周前我们还曾收到张先生寄来的《又次草堂文稿》四章,附函恢宏畅朗:“《中国文化》刊物,得贤者主持,蜚声遐尔,为海内外所重视,殊不易易。拙作长篇文字,既多刊布于专书,因辟《又次草堂文稿》一目以录短文。浅见偶有所悟,辄为记之。陆续付刊,不占篇幅,亦聊以补白  相似文献   

5.
编后     
于光远同志逝世了,享年九十七岁。2007年6月12日龚育之去世时,我写过一篇文字,叫《念育之》,中间有一段涉及于光速,兹摘录出来,作为对这位老而未泯天真的老辈理论家的追思感怀。昨天夜里小礼(龚育之夫人孙小礼、北大物理系教授)发来了她写的《花堪折时直须折》,记育之的病和直到离去的情形,和龚育之的一篇遗稿《记我的第三个上级》,写于光远。我感到了小礼的寂寞。"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他们初识相爱时,互相勉励的话。小礼用作文章的标题,如今有点象谶语了。而育之最后一篇文章写的是于光远,口述,没有完全定稿。龚育之最后的文章,不写于光远又写谁呢?于光远不最后写,他怎么能够呢?  相似文献   

6.
编后     
《中国文化》2010,(2):234-234
<正>季羡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先生高足荣新江教授的缅怀文字,藉由书房和书的细故,还季先生大学者真书生的本色,特刊于卷首,以志永怀。本期佳构颇丰,张寿安先生专攻明清学术思想史,《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著述,让我们见识了作者严谨绵密的研究风格与文章体制。《打破道统,重建学统》一文,是她对清代学术思想史流变的一个新观察。杨儒宾先生的《混沌与太极》,以上古神话的雄奇瑰丽,追述元气淋漓的先秦学术,一反学界成见,认为中华文化有丰富  相似文献   

7.
编后     
《中国文化》2010,(1):205-205
<正>本期刊发汤一介先生两篇文字,都是警世警策之语,关心吾中华文化之命运者不可不读。张立文先生的两篇,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新解之外,还有他为韩国版文集所写的序言。另一探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教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编后     
本刊编辑部不久前举行了一次《中国文化》创刊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的学术顾问和对本刊的创办始终给以热切关注的资深学者二十余人莅会。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先生、香港中华书局助理总编钟洁雄女士,分别介绍了《中国文化》在大陆和香港、台湾出版发行情況。没想到这样一本专业性很强的纯学术刊物,还拥有那么多读者。大陆版第一期印2000册,很快销售一空,于是第二期起改印3000册。季羨林教授在发言中说:“《中国文化》的出版,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有人断言这个时候它不该出,本意是说它出不来。现在出来了,还能够脱  相似文献   

9.
编后     
《中国文化》终于又和学界朋友见面了,我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愧疚。这期间,本刊学术顾问印度学学者金克木先生、人类学学者张光直先生相继仙逝。老成凋谢,学苑咸悲。而2000年8月6日,是我国东方学学者、本刊学术顾问季羡林先生九十华诞,兹以寿序代编后,以为祝贺。  相似文献   

10.
编后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时,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同为研究院导师,但就学术渊源和彼此之私谊而言,王、陈的关系最为亲近。所以王自沉昆明湖,陈既有挽诗,又有挽词,以“风义生平师友间”概括两人的关系。今年是王国维诞生120周年、逝世7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山人物,本期特开辟“王国维与陈寅恪”专栏,刊载有关文章三篇。  相似文献   

11.
编后记     
《中国文化》2006,(2):172-173
回眸17年前,1989年盛夏,《中國文化》創刊之時,在首期編後記中,我們申說期刊創辦之旨趣:“着眼點在學術,目的是弘揚文化。”此言的源出,就是“我們抱定的宗旨不變,仍如撰於去年年底的創刊詞所說”——在該篇創刊詞中,主編提出:“深入的學術研究不需要熱,甚至需要冷;學者的創造力量和人格力量,不僅需要獨立而且常常以孤獨為伴侶。”兩年之後,《中國文化》第5期編後,又引用錢鍾書先生的話,重提“冷”、“熱”問題:“大抵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