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作为高知人群聚集地,承担着法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责任。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传播使得信息更加丰富、传播更加便捷、表现更加多样、交流更加频繁、时空更不受限制,这些特征都为互联网法治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针对目前互联网应用中高校师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行为失范等负面影响,分析了强化高校互联网法治文化传播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适合于网络传播的高校法治文化体系,探索了提升高校法治文化传播效率的"微"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信息、交流情感提供了便捷,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污染信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既与主体的心理特点、网络社会本身的因素有关.也与制度的因素相连.遏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行为;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开辟和建立大学生网站,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蒋灵达 《文教资料》2006,(11):10-11
电脑互联网由于其信息传播的特有优点,正在我国快速普及,成为一大媒体和信息交流工具。与网络的普及相伴生的是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由于当前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网络道德失范无论对于网络或现实社会都会产生恶劣的后果和影响。如何规范网络行为,建设网络道德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针对网络道德的现状与如何建设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香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16-121
"网络水军"从事的仍然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活动自始就与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相违背,实质是失范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对民意的操控和制造是"网络水军"兴起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繁荣与管理的滞后为"网络水军"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受众心理为"网络水军"准备了受众因素。相关部门对"网络水军"的治理,需注意协调处理好网络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的关系,坚持惩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治理方针,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及其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从网络传播的不同层面将网络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归结为四种主要类型:网络信息发布的道德失范、网络信息接收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范、网络道德控制机制的失范,指出网络信息传播中道德制约与道德提升的主要途径,即建立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加速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制定富有弹性的网络社会的政策法规与道德原则,建立网络传播的全球伦理,从而在“以德治国”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的道德完善。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日趋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对高校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心理、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传输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呈现出日益复杂和深刻的变化,其中,网络道德秩序失范是必须要认真反思的课题。所以,反思大学生网络道德秩序乱象,重构大学生网络新秩序,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命题。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新问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等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关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和制定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等系列措施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话语失范,是指某一话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规则和范式,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原语义的表达。当前,网络话语几经迭代,其形式和内容与朴素的话语大相径庭,这不仅对一般性网络话语表达和阐释造成一定的影响上,还是舆情产生、传播的中介。话语界限未得到澄明,有限的网络监管、非主流思想的渗透都是网络话语失范现象的诱因。所以,需加强对网络空间话语的引导和治理,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网络道德问题出路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双刃剑"的说法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网络在给人们的信息活动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在伦理、社会生活和舆论领域却"恶"名远扬。网络传播优越性伴生着有害信息、滥用资源、"网德失范"等负面现象,除过网络的传播优势为不良网络道德提供了适生土壤以外,网络用户的不当使用是主观因素和主要原因。正如其他技术进步一样,网络也不会自发产生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深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网络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行为,应着重从大学生自律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新问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黑客的攻击、黄色信息的传播等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关注网络、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和制定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等系列措施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强大的功能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结构。在全民发声、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作为动员结构的互联网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承担着提供资源与机会的双重功能。尽管当下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的网络动员整体呈现出失衡与失范的基本态势,但不管是政府主导网络动员抑或民间自发网络动员,都遵循由信息流通、情感激发、意见协商与认同塑造构成的动员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快速传输和便于获取使得互联网成为网络谣言"爆发"的最佳载体。网络谣言这颗网络"毒瘤",不仅使国家安全稳定、公共秩序遭受损害,而且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也被打乱,如果不对其加以遏制,将会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损害。2015年11月1日生效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就对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了必要的刑法规制。在网络谣言肆虐的当今,用刑法进行规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同时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关注网络,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心理正确发展。  相似文献   

16.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交流、互动、分享的人性化元素。社交媒体带给网络用户更加新鲜的体验,更具创意的网络传播应用模式。社交媒体以其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连通性和社区化等特点成为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重要形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受到较大影响,报纸媒体应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以及提升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信息传播弊端及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繁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空前自由与社会控制相冲撞,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立性,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治理,给人类原有的社会传播的治理经验,带来了挑战,在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点和重要性之外,更要深刻认识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艰巨性,应对这一传播现象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互联网治理措施,使其朝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而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最快、受其影响最大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所传播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防止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成为社会应当关注的焦点,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因特网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到2001年12月31日,上网人数已达到了3378万,其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79.9%。该数据表明,互联网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广大青少年已成为中国网上的主力军。网络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诸如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等问题,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指出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寻求加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媒体因其自身特有的复杂性很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向着更为复杂的趋势发展.本文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出发,就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引导策略作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