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承认外在形貌的自然之美,更追求内在精神的澹然无极之美,与自然合一、与道合一的天地大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庸这个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因为孔子把中庸看作道德的至高境界,后人据此写了《中庸》。司马迁、郑玄称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史记》载:孔子生鲤,伯鱼生,字子思,年六十二,子思作《中庸》。中庸的中,意思就像0.618黄金分割点,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宋代程颐认为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平常,也就是常理、常道,程颐认为是天下的定理。美学家李泽厚说: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这三层相互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赋予‘中庸’的全部含义。亚里士多德曾把中庸分成九种:怯懦与鲁莽之间的是勇敢,吝啬与奢侈之间的是大方,淡薄和贪婪之间的是志向,自卑与骄傲之间的是谦虚,沉默与吹嘘之间的是诚实,暴戾与滑稽之间的是幽默,争斗与阿谀之间的是友谊。他说:德行作为中道,是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这使得中庸的思想核心指向诚。对一个人来说,是终生追求;对一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保持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核。——编者  相似文献   

3.
"中"庸"并称,主要指无过无不及的日用常行.而《中庸》的主题则是"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即天(天性)人(德性)合一.这种合一是经过人的自我努力与完善而实现的超越天又合于天、即人为又扬弃人为的向天的回归,所以《中庸》具有即日用即超越的特点.日用使超越的实现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超越则赋予了日用精神境界追求的内涵.就《中庸》的内在价值而言,它要求人们效仿天道之"诚",以明善、择善并终身积渐,其目的是导人求善.但它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使社会成员求同、求稳、不思进取,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角色.今天,如果我们剔除了时代赋予《中庸》的封建色彩,那么它所主张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等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参政议政思想的孕育均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理雅各1885年《中庸》英译本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用其所倡导的ABC审美原则为依据,从词汇层面分析对比了两个译本,再现两位译者翻译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中些许瑕疵,为未来译者翻译出更美的《中庸》译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宝玉角度的"合一"和作者角度的"合一"。首先,宝玉梦中所见可卿身上的二美合一,正是宝玉在初见黛钗之后产生的一种女性理想,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幻象式解决。其次,作者对钗黛合一的处理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美学理想。钗黛二人是女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女性两种不同类型之美的典型。钗黛二人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美的事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孔子的美学观及其文艺批评标准,认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为:区分而又统一美与善;肯定人物的风度美;自然美的“比德说”;批评标准的“中庸说”。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心理学越来越重视本土化的研究。在本土化研究中,杨中芳教授提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思维。中庸思维是一套中国人常用的思维定势、方式或样式。本文试图从阴阳转换思维、拿捏行为、中庸行动及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对中庸思维进行梳理,并且从创造性思维、中庸量表及中庸疗法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播音创作的个性化表达并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刻意地与众不同,而是一种美学。创作者只有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加强技巧训练、培养良好人格,才能把握真、善、美,才能风骨合一,在播音创作中表现出具备优秀的人格和艺术品格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仪容观有“不饰无貌,无貌不敬”、“沉雅自然”、“威而不猛”等多重内涵,具有崇尚中庸,要求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特点。它对我国当代的礼仪文化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锦绣 《教师》2011,(17):67-67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具有韵律和谐、诗画合一、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等优美特点,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系列意味隽永的艺术意境,这些意境创造有它的独到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复合多元的意象美、动静相生的辉映美、物人合一的融合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意境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庸”的考证和推敲探究出中庸的原义,并通过对儒家对中庸的追求,展现出中庸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庸的境界,使其更具普遍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幽玄深远、灵妙滑脱、不可凑泊的空灵美。其空灵美源自诗人的佛心禅性、诗意生活、唯美人生及“诗画合一”的审美特质;其空灵美具体表现在灵动的意象、空明的意境、虚实动静相生的活性语言及诗化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中庸的研究一直是人文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心理学本土化的推进,心理学家以中庸思维为切入点开始涉足中庸这一领域。简要回顾了中庸的内涵和中庸思维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庸思维的测量,并对中庸思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文章的最后对目前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未来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盲目模仿港台腔的做作与媚俗和脱离实际、空洞乏味的“播音腔”是目前播音创作中的两种流弊。创作者只有不断提高知识素养、加强技巧训练、培养良好人格,才能把握真、善、美,才能风骨合一,在播音创作中表现出具备优秀的人格和艺术品格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