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庸思想是以追求社会历史价值为目标、彰显内心之仁与践行之礼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它给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思想与活力,塑造了追求得意忘象,天人合一,自然洒脱的武术精神;弘扬了崇仁尚义、践行的武德;拓展了以易理融入拳理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日本空手道最初是由中国的武术发展而来,而现在空手道成为日本学武之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其实空手道和跆拳道合并起来就是道家功的空手对练功法。只是流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至于被一些人误认为它们并非传统的中国武术。同源异流,各方取的经不同,传播的不同,自然分门别类,但本源是不会变的,就是'道家'的功法。本文通过...  相似文献   

3.
跆拳道(Taekwon-Do)起源于朝鲜半岛,已有千年历史,原称"花郎道"或"唐手道",近代定名"跆拳道",是以脚踢为主,手脚并用的一项竞技运动。"跆"意为用脚踩、踏、踢,"拳"即用拳击打,"道"指道理、道德、修养;运动员身穿白色跆拳道道服,腰系代表不同段位的腰带进行比赛或训练;比赛时按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中华武术“抱拳礼”和跆拳道“鞠躬礼”的不同文化基础对两种礼仪进行了分析,从礼仪文化内涵、礼仪文化价值观以及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最后,指出了中国武术礼仪发展的几点启示: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实现礼教与德教的结合纳礼入则;以赛促德,在武术实践中融入更多的礼教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5.
武术、空手道、跆拳道内容及形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空手道、跆拳道是东方武技中的三个代表,它们分别起源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从一定角度看跆拳道和空手道,类似于中国武术的两个拳种,三种武技都包括招式演练和实战对抗两个内容。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招式演练内容相对简单,武术招式演练比较复杂,内容繁多,难度较大。三种武技的实战对抗形式特点鲜明,跆拳道竞技注重腿法,空手道实行点到为止,武术散打体现出拳法、腿法和摔法并重。  相似文献   

6.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成功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其主要传播方式方法为,有杰出的传播者;传播内容相对简单;注重道德与技术的融合;选择了大学生这一传播对象;使用组织传播的方式;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与技术传播并重;使用了表演传播与派遣教练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性比赛进行传播;针对奥运会进行了技术改革;抓住了承办奥运会的契机等。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与中国武侠的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武术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武艺高强”与“行侠仗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类特殊人物──武侠。随着中国历史的变化,武侠演绎了一部兴衰史。  相似文献   

8.
于志钧  于敏 《武当》2003,(5):30-32
中华武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功夫,它给人的观感是“神”而“玄”,俗话说,就是“神乎”,“玄乎”。我们曾看到过一些武术表演,一掌把人打地跳起来,飞出十来米远,打地真漂亮。可是,当人们冷静下来,又觉得“太玄了!”于是就怀疑“这是真的吗?!”西方人大概也是出于这种心境。一位中国医生到美国教授过太极拳。他说: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美国人是接受的,然而他们不相信太极拳能对付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文化学视角下对中国武术与跆拳道从精神文化、符号文化和行为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未找到一个准确的立足点,提出中国武术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是其国际化发展与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跆拳道礼仪与中华武术的武德深受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礼仪和武德同根同源。文章通过对跆拳道礼仪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建波 《体育科技》2010,31(4):26-3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逻辑分析,对武术爱好者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之间的道德礼仪动作、宣传力度、场地设施等方面。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及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为目的。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武术只留下一抱拳礼仪。中华武术先要有武德才能让武术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的对比揭示了学习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发扬中华武术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逐渐开始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武术文化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发展,取长补短,才能避免继续迷失与被淹没,求得更好的发展。本文探析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竞技武术能否敲开2008奥运之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京申奥成功之后,竞技武术能否进奥运会比赛殿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中国武协主席李杰先生,他说虽然过去一些奥运会主办国都曾借此机会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强项,但国际奥委会从未规定主办国拥有这方面的特权。不要以为日本的柔道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准人证;韩国的跆拳道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螳螂拳研讨会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青岛市武术运动协会和青岛崂山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华武术螳螂拳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8-19日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举行。应邀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界代表近百人,除了青岛武协、青岛市政府和崂山风景区管理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外,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武术界泰斗蔡龙云老先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等。另外还有数十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众多螳螂拳顶尖高手。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同一性、普遍性;武术的基本属性是武术的技术性;中华武术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成为中华文化当然的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组成部分的基本属性是其技术性而不是其他.武术技术是武术的根本.技击是武术技术的特点,中华武术与其他技击“意同形不同”,是技术差异,是不同技击项目存在并能传承的原因.离开中华武术的基本属性武术技术去空谈武术文化是空中楼阁,只有站在武术技术属性基础和中华武术在中华文化中的正确定位上研讨武术的文化属性才是其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16.
温冰 《武当》2013,(10):39-41
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武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风雨历程,武当武术在孕育、萌芽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粘附和涵摄,逐渐形成了以儒、道、释等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原始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以艺、技、气、医等外部形态特征为武术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特别是其“内功外拳”的武术理念和“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内功动养机制,在中华武林独树~帜。武当武术丰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社会空间,精深的思想内涵,在健康理念的时空,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广泛的影响着世界。  相似文献   

17.
金安 《武当》2005,(1):63-63
中华民问武术论坛于2004年11月19至20日在武术之城——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专家及佛山武术界人士共100多人参加了论坛会。本次论坛会是佛山武术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专家们从各个方面介绍民间武术的发展以及成为国际上知名品牌的原因,是一个从理论上对民间武术进行科学总结的论坛会。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而且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医学等特殊内涵.武术运动进入奥运会,既是武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奥运会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武术自身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在国内得以蓬勃发展,而且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接受.我们应借2008年北京奥运的东风,发扬中华武术,弘扬民族文化,从而使武术运动为更多的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高飞 《武当》2000,(1):4-5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在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以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在中华武术中成为与少林武术相媲美的最具魅力的两大传统流派之一,千百年来,辉映华夏武坛。  相似文献   

20.
武术被认为是在集中国传统文化,摄养生之精髓,副搏击之大成。武术所蕴含玄机秘法,深邃莫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和众多门派。但长久以来,武术受众相对狭窄,各门派之间交流切磋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