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图片导入。在揭题中识字 1.(出示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井)“井”可以用来干什么?谁能用“井”组几个词?(板书:挖井)谁来做个“挖”的动作?  相似文献   

2.
曾经读过一篇短文,题目叫《一小口》: 一小口 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  相似文献   

3.
一小口     
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了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  相似文献   

4.
开学才几天,讲台上就有了好几支铅笔。我问学生:“谁丢铅笔了?”没有人回答;我又问:“这支.红艳艳的,上海三星牌的,谁的?”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都很迷茫;我再举起另一支:“这支,刚卷了个头,几乎还是新的,谁的?”最后,我举起另一支:“这支.还是绘图铅笔呢,是漂亮的绿色,谁的?”依旧没有回答.小朋友们都瞪着无辜的眼睛瞧着我……  相似文献   

5.
语文老师恐怕谁都会说要重视“读写结合”,谁都清楚读是写的基础。但读和写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怎么结合?什么时候结合?是否一定要在作文课上才谈结合?是否一定要按课后作业的要求完完整整地写才叫作文?是否各类文体都一定要教给学生一种“模式”才叫作文?  相似文献   

6.
谁偷了钱?     
从前,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他靠卖油条为生.辛苦卖了一天的油条,才挣了十个铜板.一不小心.这些铜板不见了.谁偷了铜板呢?小孩想了想,端来一盆水请刚才坐在他旁边的人都洗一洗手.有个人手一伸进水里水面就飘起了油花孩子立即指着他.大声说:“就是你偷了我的钱.”到底他是不是小偷呢?  相似文献   

7.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8.
一堂有实效的课堂应如何展开呢?笔者认为.备课时应首先想到的不是为师者要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而是学生要学到些什么.能学到哪些内容。即要先弄明白这四个问题:学生学习的对象是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习的过程怎么样?学习的结果如何?这四个问题理清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课堂也就显山露水了。  相似文献   

9.
我们来跳舞     
一、感受动态的舞蹈美 1.师:上课之前,我们一块儿来欣赏一段舞蹈,好吗? (课件:舞蹈动画欣赏) (1)这段舞蹈美吗?这些舞蹈演员是谁? (蘑菇、花朵、金鱼)  相似文献   

10.
谁来告诉老师,你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53吗?(一个学生上台拨计数器)谁来说说5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相似文献   

11.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作文的教与学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作文难教、学生难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局面.教者一般都会把责任推给学生.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基本功差、阅读量少、生活阅历不丰富造成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自问:到底是谁控制了学生的阅读量?是谁掐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是谁给学生增加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都明白:兴趣比书本更重要,能力实践比说教更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黄丹 《湖南教育》2006,(12):38-39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54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朋友的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出示画面)  相似文献   

13.
动动 《父母必读》2009,(6):136-137
很多小家庭在迎来了新生儿之后.也迎来了一位以前一直没住在过一起的人——婆婆。很多婆婆的出现对夫妻关系影响之大。总让我们觉得她简直就是个“第三者”!可是,你换个角度想过吗.到底谁才是这个家庭中真正的“第三者”?  相似文献   

14.
无题     
《高中数理化》2009,(1):36-36
小学有个老师爱打麻将,一次打上课铃了他才慌慌张张跑进教室,看到黑板没擦,本来想问谁值日,结果张口来了:“今天谁坐庄?”  相似文献   

15.
常听大人们说,有个诸葛亮通天文,晓地理。我想,这个诸葛亮是谁呢?能耐有多大呢?后来,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才知道诸葛亮真的有非凡本领呢。  相似文献   

16.
“三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任教。”是谁如此“特别”?“一心想做数学教师,无意中成为语文教师。”是谁如此“有趣”?“1998年决心好好做一名教师,200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是谁如此“有才”?他就是“作文教学革命”的践行者,近年来在小语界声名鹊起的管建刚老师。  相似文献   

17.
谁带走了似水年华?谁带走了曲折的故事?在波澜起伏的生命之流上.是几米不只一次地用手中的笔为我演绎黑夜里的挽歌。平平凡凡的文字背后,涌起厚重深刻的力量敲打我的心房,让我天长地久地沉浸在一种奇幻又真实的气氛当中。  相似文献   

18.
这是《鸿门宴》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分析人物形象。我首先说:“《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现在要进行奥斯卡评选,请各位评委发表意见。”当四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的我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由谁提出?课堂教学中,问题南谁来提出?这个问题需要从对“阅读教学”这个概念的分析中回答。  相似文献   

20.
谁将走进谁的世界?谁将成为谁的风景?谁将为谁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谁又在谁的舞台悄悄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