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人的个性的解放,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商业化。高雅文化与经典文学逐渐被冷淡,而以消遣娱乐和流行时尚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学迅速占领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青春文学作为通俗文学的一分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征服力。  相似文献   

2.
在物欲飞扬的现代社会,通俗文学正不断的发展壮大,显示他特有的魅力.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本文选取通俗文学“消费”这一中心环节,从而对其批评、创作进行分析、透视.  相似文献   

3.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了大半江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通俗文学卑下的观念,继承中外通俗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注重通俗文学寓教于乐的艺术品位,加强通俗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开拓通俗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以"宗教生活"亦即社会一般信仰和仪式、行为体系为观照对象,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复杂性的合理思路。"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间不仅仅是"影响—反映"的关系,而且是深层次的"需求—功能"互动关系。以"世俗性"和"商业性"为本质特性的"通俗文学",对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起到了传播、抟合、建构的作用。"通俗文学"作为一种关键性媒介和创造力量,在大、小传统分殊、区域文化多样、阶级差别显著的古代中国社会实现价值观分享和文化共同体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陈蝶衣将《万象》与“鸳鸯蝴蝶派”做区分是通俗文学合法性寻求的必然举措。“通俗文学运动”在通俗文学的定义、内容、形式、功能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建立了通俗文学的理论基础。长篇通俗小说、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及女性作者的新文艺小说是《万象》“通俗文学运动”的重要收获。《万象》对通俗文学“合法性”的寻求反映了沦陷时期通俗文人的文学想象。经由此举,通俗文学存在的“合法性”得到了一定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化消费与价值观密不可分。校园文化消费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文化消费活动之一,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消费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从加强校园文化精品建设、规范校园文化消费环境、更新大学生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等入手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价值观也出现了追求时尚消费、重符号消费等特点,从个体、社会、学校方面深刻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因素,探究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今日的学界,关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渐成了一门“显学”,但鉴于各方面的条件,目前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几部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史上,大多从宏观上来探索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自身的特点兼涉通俗文学的若干优秀作家与作品,以及某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而从理论上来探索通俗文学的并不多见。朱志荣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  相似文献   

9.
消费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消费成为生活方式的极度展示,它脱离了经济意义,成为象征意义。这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碎片化状态,表现为对理性消费认同的破坏、无法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价值取向的扭曲性认同以及对他人身份的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碎片化现象是消费文化下的真实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置于消费文化中,能够深化对"价值"的理解,也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考察明代商品经济下的通俗文学批评,有助于观照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俗文学研究.首先简述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的批评主体和批评方式,接着阐释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的审美趣味,最后分析了明代通俗文学批评繁盛的因为.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它使当代文学显现出多元化特征.以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为代表性文本,可以探究网络小说在此文化语境下的消费特质与艺术价值,同时可以了解读者审美需求的多变性对作家创作心态及对当代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和任何批评方法一样,以接受美学为基础、侧重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批评方法对文学消费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接受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文学商品化加剧,有可能促进文艺繁荣,又可能使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比例失调,导致批评过程中价值的流失。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势不可挡地冲击着我国社会。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货币经济社会形成了文化的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它解构了传统文化中许多原始的价值。作为一种话语权力和一种生存方式,大众文化体现了自身的现实性,体现了大众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分析其现代思想启蒙意义,作为一种都市意象它是如何影响着都市人的消费、休闲和娱乐方式的;它与都市文学、都市电影一道,成为中国早期都市文化的典型意象之一;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看,它是现代都市市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上海早期的流行歌曲弥合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从而成为一种走向市民生活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学作为文学这一大系统中的亚系统,自有其价值所在,并自成系统.与世俗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一致,使其在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人物扁平化、叙事程式化、审美情趣化.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消解崇高、消解理想,瓦解传统价值体系,扼杀文化个性和创造性;而文学典型作为作家对生活进行自觉的理性分析的结果,固守着理想和价值。当下的文学典型,正对大众文化审美维度上的异化进行着不懈的拯救。  相似文献   

17.
消费社会理论是波德里亚大众文化观的思想背景。波德里亚认为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消费性是大众文化的本性。但波德里亚在具体阐述他的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观时却显示出理论上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失去了其在艺术表征领域的支配地位,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人的精神生存在物质挤压下的一段艰辛旅程。所谓“文学的衰微”只不过是文学对“人间本位”的回归,技术理性的甚嚣尘上并不能真正压制人类对超越性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1930年代中周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发展到今天,其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重要而显著的变化,新媒体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日益扩增的影响力业已使那种传统的纸质文学传播方式被大大突破,也从而使文学成为语言与图像相结合的现代文化产品。本文以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的长篇小说《没有硝烟的战线》为分析个案,探究其文学创作在当前社会文化境遇下的些许变化,揭橥其文学作品利用新媒体形式而富有的新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