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商隐的诗主要由爱情诗和政治诗组成,其中一些爱情诗写得委婉隐晦、意旨不明,一些评价同一人物的政治诗彼此间矛盾,这种状况给后人带来很多猜想,形成了所谓的"诗谜",谜底就在李商隐坎坷的爱情经历和多舛的仕途命运中。  相似文献   

2.
“兰台”考     
第一次知道古代有个“兰台“,是从李商隐诗中接触到的,记得在大学里听先生讲解李商隐那首哀婉凄绝的&;lt;无题&;gt;诗时,其中有句日:“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诗向来被认为玄妙难解,如同谜语一般,千百年来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引发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猜想。叶嘉莹先生在解读李商隐诗时,除了导引读者进入诗文情境中,认识李商隐充满悲剧的一生,及其诗歌独特的表现方法外,还特别提出如何欣赏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在钱谦益的鼓励奖掖下,钱龙惕、石林道源诸人开启了李商隐诗笺注之风。新发现的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大兖集》卷下所收钱龙惕《朱注李义山诗集序》、《复石林长老论注李商隐集书》等文,详载清初李商隐诗集钱龙惕注本、石林道源注本的成书过程及与朱鹤龄注本之间的关系,为重新考察清初李诗笺注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钱龙惕在梳理古籍笺释"四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难"、"三善"的笺释理念,为石注本、朱注本所承继,并对后世李诗笺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兰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知道古代有个“兰台”,是从李商隐诗中接触到的,记得在大学里听先生讲解李商隐那首哀……  相似文献   

6.
锦瑟     
《全国新书目》2022,(3):32-35
<正>本书作者从自身研究兴趣与日本学界学术积累出发,精选李商隐诗歌近百首,并对每首诗进行注释、解说与翻译。注释精准简要,解说独到深刻,翻译充满诗意,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准确地捕捉到李商隐的朦胧诗意。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似文献   

7.
周振甫先生《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对李商隐研究有所创见,学术质量较高的著作。周先生研究李商隐有年,用力极勤,他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态度来选注这本集子的。周先生根据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商隐以骈文为诗这一创见,从比较广阔的领域对李商隐的作品进行了探讨,取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江左文人以变的审美观重新确立诗评价值观念,使诗歌在审美取向上从明中期以来门户之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李商隐诗文的整理和研究才正式被一些学者所关注。顺治间,首先在虞山文人群体中掀起李商隐研究热潮,逐渐波及整个文坛。本文以道源、冯班兄弟、钱龙惕及朱鹤龄之李商隐研究为四题,或探其得失,或析其悬案,以观清初李诗研究状况及诗学风尚。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本书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几乎很少读诗,只是见诸报(刊)端的小诗,有时偶尔扫上一眼,而整本整本地吟诵是绝无仅有的!与年轻时对诗歌的痴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个中原因,细想起来是很多的:年龄、职业、精力……其中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思潮的影响,恐怕是主要的。前些日子,有友人拿来一本装帧充满现代气息,封面由诗坛泰斗艾(青)老题字的、名曰《心水七重彩》的诗集,读着其中如艾老不加标点的诗句,不知不觉中,在心灵处升腾起一种莫名的诗的诱惑。  相似文献   

11.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32(10):F0002-F0002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文宗开成三年(847)进士及第。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文学价值很高。著有《樊南甲集》、《樊南乙集》、《玉溪生诗》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既往对杜甫《登岳阳楼》释读中存在的一些误读,本文论证杜甫写这首诗的立足点是岳阳楼,不是洞庭湖。进而根据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相对地理方位,结合诗歌内容和杜甫对典故的运用,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等,论证《登岳阳楼》写杜甫站在岳阳楼上,依次按东南西北顺序眺望周遭风景的所见、所思、所感,从而对《登岳阳楼》一诗的一些关键字词以及整首诗的内容和形式都作出新的释读。  相似文献   

13.
刘小兵 《兰台世界》2013,(10):49-50
李商隐是编织和记录人生梦幻的高手,《听雨后梦作》是一首与梦有关的诗作,然前人对这首诗的解读或与实际情形有所出入,与诗人那些凭借超凡的想象抒写梦幻人生的作品有所不同,这是一次有关梦境的实录.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首》一诗中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以此抒发对前人功业的仰慕之情。读了《出版科学》数期“老编辑甘苦谈”,深有登临“胜迹”、拜读“羊公碑”之感。本人半路出家,是出版界的晚生,只可能谈点感触而已。  相似文献   

15.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由于没有海、空军和缺乏海上作战经验,10月26日,三野28军金门登陆战失败.几天后,三野攻击舟山的部队又在登步岛战斗中再次失利.金门、登步战斗虽然只是师级规模的作战,但东南沿海的局面发生了重大转变,一再败退的国民党军转守为攻,依靠海、空军优势,向大陆发动了反扑.  相似文献   

16.
报刊上的图片,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报道形式.近二年来,在各方提倡和推动下,多登照片,登大照片,登好照片,成为报纸改革的新的势头.北京各新闻单位为此于6月29日在新华社举行座谈会,讨论如何充分使用新闻照片的问题.为了提高新闻照片和使用照片工作的质量,我国在去年和今年两次举行了年度评奖.1981年新闻照片评奖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评出得奖作品28件,其中有得奖作品7件,获"荣誉奖"(参加首都新闻摄影展览中获奖的)21件.评奖中还评  相似文献   

17.
厉鹗《宋诗记事》卷四十八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系之朱熹名下。其实,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栻所作,在张栻《南轩集》卷二中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来看,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相似文献   

18.
黄逸秋 《传媒》2007,(11):78-80
2003年6月的一天,做教师的网友云樵抱着投石问路的念头第一次在新华网发帖."我以为,像新华网这种官方新闻网站,文章要发出时,审查肯定极严,说不定就是泥牛入海没了消息."但事情出乎他的意料,所写第一篇帖文《寻幽揽胜登天柱》不仅很快在新华网论坛上发出,而且还被列为"好帖精选".对于新华网,这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云樵来说,他从此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4年多来,他在新华网首发的小说、散文、杂文、诗词共有200多篇(首),近50万字,其中有的被各大网站、报刊转载,有的参赛得奖.  相似文献   

19.
一些通讯员看到报上登了别人采写的稿件,常常后悔不迭:“这件事我们单位也有过,比报上登的还生动、还精彩!”这种别人登稿自己后悔的原因,主要是通讯员的新闻敏感不强,没有把握好“新闻机遇”。记得10多年前,一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记者,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在交换战俘时,他看到在冰天雪地里,美军俘虏穿戴着我军发给的厚厚的棉衣和皮帽,而我方被俘人员在刺骨的寒风中仍然穿着破烂的单衣……的情景。在写报道时,他感到仅凭“穿衣”还不能说明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会发现,古代一些诗歌往往以“无题”作题目。对此一些青年读者感到不好理解,不知“无题”始于何时,是何意思。说起“无题”诗,不能不提及李商隐。张采田云:“无题诗格,创自玉溪(即李商隐,他字义山,号玉溪生),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对“无题”的另外一些解释是,诗人对内容有所忌讳,或有难言之隐,不便于直接揭示题旨,便以“无题”名之。另一种看法认为“无题”诗乃诗人别有寄托,“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朱鹤龄《李义山诗注》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