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的新书——《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已于2010年10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会在创刊20周年之际,向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份献礼。我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刘振兴先生在为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73-87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的新书——《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已于2010年10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会在创刊20周年之际,向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份献礼。我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刘振兴先生在为《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的"序"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的新书——《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已于2010年10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会在创刊20周年之际,向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份献礼。我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刘振兴先生在为《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的"序"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55-155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的新书——《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已于2010年10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会在创刊20周年之际,向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份献礼。我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刘振兴先生在为《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的"序"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4):294-298
刘振兴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1929年生于山东昌乐。1955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近地层大气物理、高空大气物理、行星际物理和磁层物理研究。80年代初,率先在我国开展木星磁层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木星磁层盘模式,国际同行认为“这项研究表现出的重大发展可能成为这方面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有关木星碰层物理的专著中,此模式被称为刘氏模式。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涡旋诱发磁场重联的新机制,对其物理性质及在…  相似文献   

6.
介绍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振兴院士, 在空间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提出和实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创新业绩以及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中分析了其在创新过程和创新思维中对人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13,(6):99-99
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从事地球物理和地震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中国科学院现代地球科学中心于8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现代地球科学中心是在院深化改革和结构性调整的总体框架下,依托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的新型综合性基础研究基地。它既不同于现在的各个研究所,也有别于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在研究工作上,它将侧重那些单一学科和单个研究所难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体制和  相似文献   

9.
经中国科学院批准 ,中国科学院天文地球动力学联合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于 1 999年 1 2月 1 0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同济大学联合倡议组建的。它的成立是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 ,是为促进我国新的交叉学科——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巩固和加强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进一步推动院内外科研力量的联合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而进行的跨地区、跨研究所建立新体制和新机制的有益尝试。80年代以来 ,以上海天文台为中心 ,相继建成了 SL R、VLBI、GPS等现代空间观测设备的全…  相似文献   

10.
我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30年来,一直从事地震波和地震震源理论与应用研究。从70年代初起,我致力于地震震源过程的研究,并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由地震波资料、“零频”资料和重力等地球物理资料提取震源过程信息的工作中。从80年代起,我主要从事地震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0,(2):146-150
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管原中央研究院在南京的科研单位,先后成立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社会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地理研究所、土壤研究所等单位.1969年撤销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1978年11月,经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设立的研究所历经变迁,现中国科学院在南京地区有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天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的新书——《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已于2010年10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委会在创刊20周年之际,向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份献礼。我国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刘振兴先生在为《科技写作与编辑指南》的序中指出: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对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的研究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而本书面世会为普及和提高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全面提升我国科技信息和交流的水平、促进与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有力的帮助。本书紧紧围绕科技写作与编辑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详尽的分析讨论。全书共分三篇十一章。  相似文献   

13.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4):102
<正>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从事地球物理和地震工程研究的科研机构。现已发展成为集地震科学研究、工程抗震研究与应用为一体的科研事业单位,不仅设有工程地震研究所、工程无损检测研究所﹑工程物理探测技术研究所﹑水库地震研究所及勘察分院等科研部门,还开办有数字网络公司等经济实体。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合作完成隔震项目70  相似文献   

14.
~~破译“天书” 造福人类——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刘嘉麒$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蔡秉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的重要节点站。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以建在北京十三陵的空间环境观测站(始建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1,(11):5-5
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29年生。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地球物理学报》主编,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就像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科研世界里不断驰骋,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专家简介:周楠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刘振兴院士提出探测范围更广更深入的“空间风暴探测计划”我国科学家酝酿大规模“空间风暴探测计划”为揭开“空间风暴”之谜,继“双星计划”之后,我国科学家正酝酿一个更大规模的探测行动——“空间风暴探测计划”。2003年12月27日,正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行发射前紧张准备的“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介绍说,“双星计划”之后,他将提出探测范围更广更深入的“空间风暴探测计划”。该计划将对包括地球的电离层、热层.磁层以及太阳风展开全面探测,试图揭开“空间风暴”之谜。2003年4月,刘振兴院士前往法国参加国际空间合作探测计划“国际与日共存”第一次工作会  相似文献   

19.
正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观测站。武汉大地测量站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重力、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仪器,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台站中测量手段最完备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先后在青海省地质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9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1988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系,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1988年获得美国地质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设计奖,199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先后在美国贝斯石油公司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1997年受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199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