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an introductory discipline to the engineering curricula at the Brazilian Federal University of ABC (UFABC). The university offers a common basic curriculum that must be accomplished by every student and can be followed by professionalising courses. The discipline ‘Introduction to Engineering’ presents the basis of the engineering career, methods and thinking together with professional commitments and regulations. The objective is to help students to consciously choose their careers, minimising the precocity problem in deciding a professional future. The discipline methodology includes activities proposed by the TryEngineering website and from Brazilian engineering councils. Lectures with invited professors introduce UFABC engineering specialities: Aerospace, Bioengineering, Energy, Environmental & Urban, Information, Instrumentation & Automation & Robotics, Management, Material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roposed activities,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students, a methodology critical analysis and the impacts on the following steps of students embracing an engineering career.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课程,课程改革的要点在于落实"以人才培养逻辑和人的发展逻辑取代学科本位逻辑,打破学科划界而治局面"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在深入研究MIT新工程教育转型及其"项目中心课程模式"基础上,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创建了一门跨度1.5年的跨学科项目课程:进阶式挑战性跨学科项目Ⅰ/Ⅱ/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兴趣牵引、立足系统、打破了学科隔离,设计了一个逐级进阶的项目序列,学生最终完成一个软硬一体的跨学科项目。结合工程教育认证面向产出要求,采用逆向教学方法,对项目目标和学生能力进行了达成度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在国内高校全面开展新工科改革背景下,期望本文面向新工科的课程改革探索对国内相关专业建设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设计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设计思维可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工作提供策略与方法上的指导。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技术教育中开展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的机遇和必要性;接着,文章以“设计”为核心理念,提出了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技术教育STEM整合课程框架;随后,文章以“设计更好的学校”课程为例,进行了框架的实践应用;最后,文章就未来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基于设计思维的STEM整合课程将技术与数学、科学、工程进行整合,让学生基于真实的设计挑战开展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素来不尽如人意,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进行历史考察发现:设计过程中的多元综合取向和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创生取向,趋势明显。强化课程建设,在专业认识上须坚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和谐发展观,课程设计应坚持以综合素质为中心的综合化取向,课程实施则要自觉践行课程创生理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学科层次获取创业资源为切入点,探讨了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误区,以及我国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以自身学科层次为创业资源获取导向的双创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具体特征,着重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制定、双创教学改革,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考核标准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并明确指出:依托自身学科层次,以获取特色化创业资源为教育目标,将成为未来细化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学科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是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知识素养是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科能力、学科情感是学科知识的内化与转化。然而,检视当下教师教育学科类课程设计,可以发现学科知识构成存在缺陷,学科类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有待优化与完善。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是学科知识构成的三个维度,也是学科类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可供选择的框架。从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维度入手进行学科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师范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7.
8.
蔡晔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12-213
该文在论证中认为,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针对高等教育本科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一种合格评价。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通过电气系统稳态分析及课程设计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响应专业认证一级指标点"研究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反映性实践论认为,工程实践具有价值性、情境交互性、反思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因而工程实践课程可界定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在真实工程实践情境中具有互动性、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受科技理性的影响,当前的工程实践课程存在边缘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问题,高校应改革工程实践课程的价值体系、内容体系、经验体系和实施体系来重构工程实践课程。具体而言,即"以人为本",重塑工程实践课程的价值体系;以项目式设计为核心,构建工程实践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实践共同体为取向,整合工程实践课程的经验体系;以反思性实践为导向,构建工程实践课程的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入手,指出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依据,提出把学科竞赛作一个载体,促进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以竞赛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微电子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需求,课程以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精神、扎实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未来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以课程思政为统帅,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的有机融合。以课堂研讨和实践教学为两个抓手,开展产—学—研融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为牵引,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改革解决了工科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性差,课堂与产业和学科前沿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课程辐射面小的四大痛点问题,并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交通运输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为什么要以毕业学生能力为中心、为什么要优化课程体系、如何优化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三个问题,并提出了采用反向设计方法构建课程体系结构、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和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达成度评价方式三种优化课程的方法,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哈佛大学在教育领域引领全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问题也同时不断的出现,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通过对哈佛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究,阐述其课程设置,以及所开设的课程特点,从而给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与启示。即注重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课程之间的平衡;学术性学科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的平衡;课程的前沿性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上海市进华中学在上海“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坚持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理念,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渐形成了数学学科的“龙头效应”,陶艺教育的互通教学,特长教育彰显创新意识,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并建设形成了以“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指引学生全面成长,促进教师队伍深度发展”为特征的课程良性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6.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思政,要求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是当前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结合材料类专业学科特点,以“金属热处理”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与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思考,围绕全面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探讨构建基于专业认证模式的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专业思想政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目标达成—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课程分教学内容目标达成”整体性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与新时代价值观、情感认同和责任意识全面贯通的“三位一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开设是突出师范性的象征。因此音乐教学法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一个运用专业技能、发展综合艺术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挖掘个人潜能的实践操作空间和整合发展的机会。是帮助学生分析"教"与"学"及培养学生从"学生"到"教师"转变的一门关键性学科,使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得到充分的培训。今天,我们从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定位准确性、课程设置和合理性、任课教师专业性、教学模式创新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CBE-CDIO教育理念,对机电类专业留学生"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调试"课程进行了改革,以留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程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与教学任务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相结合,采用普氏概念选择法、6S管理法等完成了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调试,解决了高职机电类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课程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和国家需求,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实现了留学生红专共育、理实同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Recent reforms in science education have supported the inclusion of engineering and their practices in K-12 curricula. To this end, many classrooms have incorporated engineering units that include design challenges. Desig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ngineering and can help students think in cre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way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design during and after participation in a design-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unit. Our study was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 What are students’ views of design after participation in an engineering design-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unit and how are these views reflected in their enactment throughout the unit? Using a qualitative approach, we examined students’ conversations throughout the enactment of the curriculum and interviews conduct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unit. We found that students had complex and diverse views of design, and these views were reflected in their group discussions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 and design challenge. Students most frequently expressed design as learning and as a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to a coherent whole. These aspects of design were also frequently observed in students’ conversations during the unit. Interestingly, we found evidence of students demonstrating several aspects of design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 that were not explicitly expressed during the student interview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complex nature of design as seen at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