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斯顿·休斯是与时代同行的作家,他的不少作品如实反映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在《无家可归》、《勇气》、《为什么你认为?》三篇短篇小说中,他以底层黑人的视角,描写了经济大萧条对他们生活造成的冲击以及他们的奋起抗争,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经济大萧条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的深深忧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发表在《新闻周刊》上的一篇文章。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首当其冲。本文作者认为.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已经在逐渐复苏.具体表现为:居民购买力增强,贸易逆差减少.以及房市回暖。尽管一些长期性的问题还亟待解决.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经济正在逐步好转。目前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反而是民众的悲观情绪:因此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对事情的盲目乐观导致了危机的产生.而对未来预期的悲观和缺乏信心则阻碍了经济的复苏。  相似文献   

3.
谈KMnO_4酸性溶液的稳定性江苏省海安县墩头中学(226691)史春华贵刊95年第3期《有趣的褪色灵》一文中,作者认为褪色灵的褪色原理是:产生的氧可把有机染料氧化成无色的物质,这个反应只有在可被氧化的物质存在时才发生,这是对的.但作者由此得出“所以?..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2007,(6B):60-60
初闻书名,我还以为是游记性质的图书。但是,看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之后,我才知道该书记录的不仅仅是美国教育所闻,让读者印象深刻又引发思考的是作者的所思所悟。  相似文献   

5.
对教材的理解 《和大自然交朋友》是一篇参观记。文章通过作者参观被联合国批准为环保村的李家村后的所见、所闻、所思,让读者知道了只有保护自然、治理环境污染,大自然才会奉献给我们一个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下的这句诗,阐明了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到作者意境的必要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他在这里所说的“人生的受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获得思想上的益处: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就是接受美育。无论是德育或美育,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领进作者的精彩意境空间.才有可能得到.文学作品教学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人文高度。  相似文献   

7.
陈桂君 《音乐世界》2010,(24):74-75
画着个性眼线的佳仁.她的魅力让我们改变了只有大眼的女生才好看的观点。她爽朗的个性,性感的声音和妖娆豪放的舞姿。是她最大的特点。最近不仅发行了个人专辑《step 2/4》,还演了日日剧的她.在事业上真可谓悬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8.
作家赵丽宏认为,只有建立在真情实感上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作文。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作者真实情感的外露,饱含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任何语言文字如果失去情感的支撑,都会变得索然无味,苍白无力。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繁彩寡情,味之必厌”。有很多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都凝聚着作者深挚强烈的真情。例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相似文献   

9.
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去揭开站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真面目.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让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上的对话过程.一直是困扰很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老师自己要真正走进文本.真切地去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只有教师首先真正对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的情感感同身受时。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有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的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可能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0.
暑期读到的最有趣的文章,应该是8月5号《南方周末》“域外书情”专栏刊载的《美国:阅读在危险中》。作者李雾的一番介绍,确实让人眼界大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