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集团在平定广西、云南、湖南、广东等处少数民族起义的同时,又审时度势,及时推行了调整贡赋制度、招抚起义部族、调处民族矛盾、发展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在短期内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了边疆统治;但长远来看,它已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的发展趋势,甚至成为激化明末南方地区民族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明朝统治者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直采取先抚后剿的民族政策。基于此,以明万历年间的史实为例,从调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矛盾的政策,适当调整少数民族的进贡制度,实施招降安抚的民族"怀柔"政策三方面,研究明朝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政策,以期为当下我国少数民族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朱明王朝开创的明清第三帝国以落后的财政思想着眼于经济发展,僵化的体制和思想意识形态管理全国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变化考虑不足,导致制度发生负作用。张居正改革以财政赋税为中心,并重政治改革,企图重建新的财政管理体系,提高官僚系统的运作效率,与世界市场白银化接轨。张居正改革身死名败,是传统中国在长达千年中形成的制度和文化思想的碰撞与博弈。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以其卓有成效的改革名垂青史。他集帝师、首辅于一身,是皇帝的实际监护人,培养教育幼主万历是他的重要责任。然而他虽呕心沥血耿耿忠心却培养了一位不合格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巨大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汉代,“夷越之地”因居住了许多少数民族而备受想统一中国的汉武帝的关注,经过四次大规模地开通西南夷地区.施行一系列的初郡政策,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最终将形成一个和睦的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相似文献   

7.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在任首辅的十年间(1573—1582),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他的丰功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和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本文试图论述策略的运用是张居正政治上取得成功、改革之所以取得成效的原因,说明政治策略的运用是中国的改革家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是明中后期久负盛名的改革家,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他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考量,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无与伦比的才干和胆识,在万历初年主导了一场关乎衰败与振兴的历史活剧。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对张居正经济改革思想做一系统探析,以期对今天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本是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与王阳明心学关系的研究。章探讨了张居正接受心学的途径与其心学思想的特点,说明了心学对改革时期张居正人生态度的影响,指出了他本人的心学意识与其对心学讲学活动压制的矛盾,以及他试图改造心学弟子的失败,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万历初期的真实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修订点校本张廷玉《明史·张居正传》中,笔者阅读了《文忠公行实》等13种关于张居正的传记。这些传记对张居正或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或全面赞扬,或回避对张居正的政治活动进行记载。这种状况的形成,各有其时代背景。了解这些情形对正确看待和使用这些传记,甚有必要。前人对张廷玉《明史·张居正传》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校订,而尚有不少因失实而应予继续校正之处,其他传记与之相异之处也有须加考辨者;对此,文中皆有具体论列。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作为关键,把编写一本高水平的精品教材作为基础,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突破口,把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作为推进器,形成了自己突出的特色——新、活、实,成为广西民族学院的一个品牌。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长期而又艰辛的探索,从早期主要强调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理论的多样化发展,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终确立。党对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从1971年起,加拿大政府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政策,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加拿大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和谐视域下研究探讨加拿大高校招生少数民族倾斜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考民族倾斜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转型时期师范院校发展政策导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正处在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时期,必须有科学的政策来引导师范院校的发展,在政策制定时应考虑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这样来调整师范院校的布局、建立多元的投资体制,建立职前职后连通的一元体系和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学制,以促进教师教育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清末新政都是在国际、国内背景十分相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变革的外生表象,看似如出一辙,而实际上,在改革的内容、目的和历史作用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的大瑶山剿匪,有一般地区剿匪的普遍性,又有在剿匪斗争中体现出的民族政策的特殊性.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对根除大瑶山匪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本文试就普通高校民族预科《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提出两大试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马现诚 《高教论坛》2006,(4):111-113,120
本文从分析当前民族高校扩招后文学教育和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认为民族高校文学课程的教改应当在于大力张扬文学性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想像力作为文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基点,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的相关教改措施,达到提升学生文学审美和创作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