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任韵陶 《今传媒》2004,(5):42-45
东史郎坐在台上,始终眉头紧锁。台下记者们的目光几乎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从会场的一角抬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东史郎满头长长的白发和一脸痛苦的褶子。这是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的《东史郎日记》出版既新闻发布会,虽然主持人和台上的演讲者不断称东史郎为“尊敬的东史郎先生”,但这位当年参加过“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兵,此时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国人中间,仍显得有些怪异。轮到东史郎讲话了,他没有像其他发言的中国人那样去演讲台,也没有拿演讲稿,而是从座位上站起来、立在原地,直截了当地开始了演讲。他大声说“我就是被你们称为东洋鬼子的东史郎!”一刹那,60多年前曾经在中国百姓面前野兽般嘶叫的日本鬼子与现在这位殚精竭虑想要求得中国人声援的耄耋老人,在我的脑海中奇怪地复合在一起——这是世纪末的忏悔啊!他,东洋鬼子东史郎,发出的是人类仅有的、深沉、复杂且悲凉的声音……1999年4月8日,在同事周军的倡议下,我们栏目组决定赴京采访东史郎。周军四十出头,是退役军官,熟知军事及战争史,尤其对历史上涉及中国的战争具有特别的“触角”。周军从网上结识了原留日学生、《我认识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并从他那里获悉东洋鬼子东史郎将于4月9日到北京的消息。东史郎因向社会...  相似文献   

2.
1“我相信,事实一定胜于雄辩,正义必将战胜谬误。而事实就在东史郎先生的书中,正义就在东史郎先生的心中。东史郎先生一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东史郎日记》出版者、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赵所生陪同东史郎到南京  相似文献   

3.
九九春末夏初,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史郎日记》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作者东史郎先生专程从日本赶赴南京出席该书的首发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还特别制作了两档长达90分钟的专题...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独家新闻《天津发现“东史郎日记案”证据》,是一篇由新华社总社和分社密切配合并获得理想宣传效果的稿件。稿件公开播发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8年12月22日,日本东京法院判决东史郎败诉。消息传来,引起国内媒体和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和愤慨。曾是日本侵华士兵的东史郎在日记里对南京大屠杀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南京高等法院前,“原上官  相似文献   

5.
那场使千百万中国人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但是,对这个史实讳莫如深的却大有人在,甚而至于为侵略战犯“招魂”,给侵略战争冠以“圣战”,并叫嚣“否定”侵略杀戮行为的事情屡屡发生。相形之下,《东史郎日记》的公之于世是对真相的一次再澄清,对违逆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一记强劲的驳击。如果说,作为日本鬼子兵的东史郎,坦率地记录下自己那段侵华罪行的经历,这也许是出于自然的一种“真”的做法;那么,作为年近九秩老人的东史郎,无忌地公开这个特别让某些人讳言的历史,则完全是他出于良知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历史档案》1999,(2):60
本刊讯1998年12月间,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召开在京学会负责人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恰值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对东史郎诉讼案的不公正判决消息传来,引起与会者的强烈义愤,特召开了紧急座谈会,强烈谴责日本东京高等法院的不公正判决,并由李侃会长等20多位学会负责人和会内学者联名致函东史郎先生及其诉讼案后援会和案件律师团,表示坚决支持东史郎先生和日本友好人士的正义行动,支持东史郎先生再次上诉。在《声援信》中指出:“东京高等法院的不公正判决,给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罩上了阴影,为日本…  相似文献   

7.
有关南京大屠杀惨案问题已有许多证据公布于世,然而,在日本国内仍有一部分右翼分子矢口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血腥罪行,什么德国人的《拉贝日记》,什么日本人的《东史郎日记》,统统都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谎言”!难道63年前的南京大屠杀真是虚构的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8.
1月3日,以自己亲身经历揭露侵华历史的日本老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兵东史郎,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的段月萍依然清晰地记得1987年东史郎的南京之行。94岁的东史郎走得极为平静。作为一个曾经亲历——1987年12月13日晨,由洞富雄、藤原彰等十几位一段历史大背景之下的人,他为历史留下了他的勇“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的日本左翼学者从东京飞抵气、良知和责任,他的晚年无愧于天地。因为,在他上海,在接待方眼中,东史郎不过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下跪的地方,在他痛心的时候,在他说出真相的时个小角色——由学者带来的一位老兵。在早…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我在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时发现,有一些作品,说小清它们是神怪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例如,鲁迅先生把《三宝太监西洋记》放在“明之神魔小说类”,而孙楷第先生却将这部小说置于“明清讲史部”里。有一部《锋剑春秋》,约成书于嘉庆初期,作者未详。孙楷第据四和堂本序,说“四和氏盖即作者”;周少南据丹桂堂本首有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日本的右翼势力借东史郎事件大肆鼓噪,颠倒黑白。11月江泽民主席在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说,在讲话中对中日历史问题的评价和中日未来发展关系的展望作了精辟的论述,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后写下意义深远的“登高望远”的题词。为这次讲演牵线搭桥的人就是被称为中日“民间大使”的蔡建国先生。蔡先生今年两次来到杭州,虽然行色匆匆,记者还是插隙,在西子湖畔采访了这位年轻的学者。  相似文献   

11.
要募集到1亿人的签名为中国人民熟悉的东史郎,在1987年展示了《阵中日记》等参与南京大屠杀证据后,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迫害。1993年,一个叫桥本光治的侵华日军把东史郎告上法院。1996年及1998年  相似文献   

12.
《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档案材料。拉贝是一位德国人,其日记以保持原始档案史料价值见长;东史郎是一位原日本士兵,是作为受害一方的日记;而魏特琳则作为一位美国女教授、南京大屠杀的亲历和南京女性难民心目中的“活菩萨”,  相似文献   

13.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14.
郝欣 《编辑学报》2008,20(2):146
问在标注论文作者中的联系人时,用“通信作者”还是“通讯作者”?答用“通信作者”。《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词条“通信”的释义是:“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曾称‘通讯’。”《现代汉语词典(第声版)》中“通信”的释义是:“①用书信互通消息,反映情况等……②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旧称通讯。”可见,原来使用的“通讯处”“通讯作者”等,现在都应统一为“通信处”“通信作者”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编辑帮助作者、老作家帮助青年作家、专业作者帮助业余作者的动人事迹处处都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文化战士的队伍中,近几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小偷”。他们不择手段,将别人的智力劳动成果窃为己有,以期“名利双收”。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将他人创作的已经发表或尚未发表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不论是全部发表还是部分发表,也不论是原样发表还是删节、修改后发表,都可谓之“剽窃”,或曰“抄袭”。从版权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4月29日,应中日友协的邀请,来京出席《东史郎战地日记》首发式的东史郎一行到北京市档案馆参观了《中华民族不可侮--北京地区抗战史料展》,并将其《战地日记》一书捐赠档案馆,以表达他对中国人民的谢罪.  相似文献   

17.
《魏特琳日记》是继《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后,又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档案资料。拉贝是一位德国人,其日记以保持原始档案史料价值见长;东史郎是一位原日本士兵,是作为加害者一方的日记;而魏特琳 则作为一位美国女教授、南京大屠杀亲历者和南京女性难民心目中的“活菩萨”,其个人亲历档案──日记具有其它档案资料不可取代的价值。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中 国名华群,美国传教士。1886年出生于美 国伊利诺州。1919年至1940年5月,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等职,在…  相似文献   

18.
宝贵的共识     
《作者知识须更新》一文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老新闻”,他在我刊刊登的谈及“星级厕所”“黑名单”等词语的文章中批评了媒体使用词语不规范的现象;后来发现他所批评的用法却被一些新闻文稿及国家权成部门公文认可。于是作者认为自己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了,必须时时更新。我们为作者这种谦虚奋进永不满足终生追索的学习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们以为作者前此所载文章是言之成理的,不必急于全盘否定,因为其根据(如词典)是客观、确凿和公认的标准。但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使用往往仪态  相似文献   

19.
慎言"最"字     
在一些报纸、刊物和图书的文章中,往往喜欢使用一些绝对化的断言,诸如“最早”、“最好”、“最高”、“最快”、“最长”等等,不一而足。很多断言确实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武断之说,不确之言。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作者没有真正弄清楚事物的全部情况,而轻率地下了结论。所以笔者认为,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文章中要慎言“最”之类的绝对化断语。  相似文献   

20.
朱英 《大观周刊》2012,(43):362-362,356
随着英语慢慢成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将其表达与理解和本民族的习惯以及汉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变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国英语变体这一现象,中国英语逐渐得到了认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正确地对待中国英语的存在。本文作者在肯定中国英语存在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策略,力图达到促进英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