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领导、专家常常在座谈会上说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听了心里很尴尬的,因为我接触美术这个学科才一年多,别说一桶水了,就连半桶水都说不过去,而且我又不是这个专业的,因此我更加心虚了。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戏路子”要宽(等六则)范敬宜1996年8月7日今天一版头条《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特写《祖国感谢你们》以及压题照片,均出自王霞光同志一人之手,辛苦自不待言,即就记者一专多能来说,也是值得倡导的。我一直提倡记者的“戏路子”要宽。这个“戏路子...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共产党员要强调“讲政治”,那么,我以为,在新闻战线工作的人们,无论你是党员还是非党员,是老总还是部门负责人,是高级编辑(记者)还是一般编辑(记者),无一例外地都要强调“讲政治”。 毛泽东同志有言,要政治家办报。“讲政  相似文献   

4.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5.
广播人心中的“记者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获得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先要感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培养,感谢10多年来不断深入的广播改革给予我的机会。广播新闻是集体配合的结果,荣誉归于广播的发展,归于大家的同心努力。 我以为“范长江新闻奖”提倡的是一种“记者精神”。对于“范长江新闻奖”,自己未曾想获此殊荣;对于“记者精神”,却心向往之。广播要在媒体激烈竞争中走出新路,需要这样一种职业精神。我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对“记者精神”有以下的感悟:永远站在时代航船的瞭望台上 记者的职业魅力在于,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初干广播,知道了二次大战…  相似文献   

6.
韩维加 《大观周刊》2010,(37):113-113
当教师难,当语文教师难,当一名好语文教师更难。一、要成为一名好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得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要“渊博”。仅仅只注重“渊”是不够的,更应强调“博”,  相似文献   

7.
廖小利 《大观周刊》2012,(44):335-335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是我从事业余通讯工作的行动指南。近几年来.它成了我必读的刊物。当然,我要感谢西安华山机械厂党委宣传部,就在我退休之后.仍然每月发一份让我学习,让我阅读。我之所以喜欢阅读《新闻知识》,这是因为它不失为一本好期刊。在今日古城西安的一些单位,甚至公园里.只要您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从事宣传工作与业余通讯工作者中,有不少同志只要一有时间一就会不约而同地翻阅这本装帧清新、朴实的刊物。作为全国新闻学核心期刊,陕西省一缓期刊—一《新闻知识》,无疑,是编辑、记者的摇篮,是通讯员、业余写作爱好者写作的…  相似文献   

9.
王宝安 《兰台世界》2007,(11S):51-51
2007年8月的一天,市档案局局长陈利众同志收到一封来自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女职工毕丽华同志寄来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感谢葫芦岛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为我热情服务的有关同志”,你们“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是你们“使我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并且立志要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或通讯员,我和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你们自然也就成了我自学时不见面的老师.我在贵刊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在此,对你们这些甘作“人梯”的编辑表示衷心地感谢. 虽然我自学有了不少收获,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而使得自学感到很吃力,我很想系统地自学一下新闻专业本科的课程,但是不知道究竟开设了哪些课程,每门课程需要哪些参考书,在哪里可以买  相似文献   

11.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奥运档案工作,表彰先进,激励大家进一步做好全市的档案工作。刚才,罗运鹤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四位同志的发言听了很受启发。乐人同志的总结讲得很好。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同志的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广大档案工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2.
“延水清,延水长,清清延水唱欢情!……”我醒来,枕边半导体收音机刚才播送的这句歌词,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四十年代做延安《解放日报》记者时的情景中……一、局部与整体记得那是1944年12月中旬的一天,杨家岭大礼堂开中直机关群英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有关劳模问题的报告。毛主席在掌声中走上主席台,刚说了几句祝贺大会的话,突然,他看到劳模中有一位当过他警卫员的同志鼓掌鼓得特别起劲,便即景生情地说:“我今天很高兴,看到我过去的警卫员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我是人民日报的一个者读者,每天都要看人民日报。但是到人民日报社来,同报社的这么多同志见面还是第一次。首先,我向人民日报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是全国第...  相似文献   

14.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15.
教学琐记     
教学琐记温济泽我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书,主要教的一门课是广播业务写作,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写广播稿。虽然当时连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但是我有十几年做广播编辑工作的经验。我就把它作为我的“一桶水”。我清楚地记得毛泽东为陕北台写的专稿,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社论等...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赵启正院长,尊敬的各位嘉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是中国人民大学庆祝新闻学院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这个日子,不仅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重要的,而且对我们党领导开创的新中国教育事业也是重要的。在此,我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莅临庆祝大会的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新闻学院的关心和厚爱。此时此刻我还要特别代表学校对新闻学院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50年来在新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感谢新闻学院几代…  相似文献   

17.
怎样使自己成为“富”记者,这里谈点粗浅的认识。智囊中知识存量知多少同样是记者,论知识存量确有多寡之差,“贫”“富”之别。早在50年代,新闻前辈邓拓就提倡记者要涉猎各类知识,勤学苦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杂家。范敬宜同志认为:学养不足,是新闻工作者的大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08,(10):53-53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拥有“一桶水”。虽然你写出的作品是“一桶水”中的“一瓢水”,但这“一瓢水”是“高质足量”的,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三题     
这次得了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新闻战线》的同志一定要我写点什么。推辞之后想了想,觉得不能不写。写,是对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新闻界的同志、领导的关心信任表达感谢之情。记者:意味着一种责任获奖,特别要感谢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这20...  相似文献   

20.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