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耕”虽累,但当你获得丰硕果实之时,就会感到笔耕的快乐。1986年以来,我在新闻媒介和有关刊物上,共发表文章和稿件465篇(件),用稿率达85%以上。在笔耕路上,我体会到:业余通讯员应做到“六求”: ——求欲。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必须要有写  相似文献   

2.
我是笔耕队伍的一名新兵,采写通讯报道是我近一个时期公余生话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当夜幕降临,家里一块小小的天地就成了我笔耕的园地。功夫不负笔耕人。五个多月时间,我在报纸、电台等刊播稿件102篇,终于在荒园中见到了几朵小花和一片绿色。  相似文献   

3.
回想12年的笔耕之路,坎坎坷坷,苦辣酸甜。 那是1987年7月份的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写了一篇《美梦醒来是医院》的稿子,寄到安阳日报社。没几天,便被该报配以醒目的标题采用了。那时,我兴奋得竟然一夜没合眼。 从此,我开始步入了崎岖不平的笔耕之路。那年,我才20岁。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爬格子”是个苦差使,可我却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白天忙于教学无时间写稿,就等到晚上去写;家里人不理解,我就带着干馍偷偷去采访。有人风趣地说我与新闻有缘,可每当投出的稿件如“泥牛…  相似文献   

4.
──忘不了,我怎样从一名普通女战士成长为今天的军校新闻系学生。──更忘不了,我写作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忘不了激励我笔耕不辍的动力和源泉……初在连队:在酸与辣中奋起野战军的女兵生活相当艰苦。记得三九腊月,我们挖鱼塘,一次铁锹碰破了腿,鲜血膏流,我便抱头坐在田埂上哭,哭后再干。那种艰苦的环境对我的心灵进行了首次撞击。我想,能不能把这段生活以及我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呢?在基层连队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夏日,别人在树下乘凉嬉闹,我躲在堆放行李的库房里看书;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等全宿舍的女兵全睡下,…  相似文献   

5.
煤海笔耕     
知道广旺矿务局宝轮院煤矿采煤青工、业余通讯员刘华的人都说他耿直、执着。刘华今年30岁,1987年开始在采煤队当合同工,1992年转正,1990年开始写稿。迄今,他已先后在《广旺矿工报》、《中国煤炭报》、《四川工人日报》、《警钟长鸣报通讯》等中央、省、市地级报刊台发表作品近300篇。十年来,他一直战斗在采煤战线上,任劳任怨,业余勤学苦钻,曾几次被矿队送往《四川工人日报》社、《广旺矿工报》社进行新闻通讯培训,曾多次被矿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通讯员”。谁都知道采煤队工作辛苦,可这位爬惯了掌子面…  相似文献   

6.
笔耕有感     
采撷天地芳华酿造生活之蜜信念融进翰墨方块锻造春秋岁月用犁铧耕耘我们的额头我们以心中的锦绣回赠岁月以生命醇香笔耕有感@吴进国  相似文献   

7.
笔耕的感觉     
转眼间,我爱好“爬格子”已有10个年头了。1992年,我退伍回到家乡,被分配在一个山区税务所,开始了我艰苦而平凡的工作生活。随着《新闻爱好者》的熏陶,我涌起了让自己在报刊上倾诉的愿望。没想到,我采写的稿件很快就在各地报刊刊出了。虽然很稚嫩,但发表作品的欣喜仍让我兴奋得难以入眠。我的写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去年秋,我从自己的150多篇作品中,筛选出98篇,取名为《真情有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疑,写作的道路是艰辛、寂寞、坎坷的,但我的耳畔时时回响着路遥先生…  相似文献   

8.
笔耕乐     
在生活中,青年朋友们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而我呢,却爱好新闻写作。屈指算来,从我写的第一篇小稿被采用至今,已整整5年了。这5年里,全国各级报刊电台已采用了我写的消息、通讯、特写、杂文等620篇,我也连续5年被《徐州日报》、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新沂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五年的业余写稿,有耕耘的艰辛,也有收获的欢乐。1985年的秋天,我利用两个晚上写了一篇关于农村储蓄方面的稿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投给《徐州日报》。出乎意料,这篇处女作被采用了。  相似文献   

9.
笔耕的事业     
新闻是笔耕的事业。怎样评价一位记者一位编辑的能力、水平、业绩?主要看笔下的作品。记者要记,编辑要编,都是笔的劳动。报纸的版面,广播电视的节目,是由记者编辑们的笔,传统的笔以及现代的笔——话筒、摄象机等写出来的。记者编辑的园地在此,职责在此,奉献在此,他们能力、水平、业绩的展现也在此。所以,除了学历、专业工龄等“硬条件”之  相似文献   

10.
我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所以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务农,一干就是10年,幼年劳动的苦累,家庭生活的辛酸,真是苦不堪言。1964年12月参军后,在部队领导的教育和帮助下,我发愤学习,坚持超负荷的工作,从而取得了一些进步,由一个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步兵团副政委,1977年因在军事训练中摔伤致残,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军人。 1985年底,我转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英山县,先后在县粮食局、县计生委和县科委担任过领导工作,并通过自学,取得了武汉大学的大专文凭,还被评为高级政  相似文献   

11.
笔耕之歌     
《今传媒》1996,(2)
笔耕之歌按:当木刊第2期送到报刊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手里的时候,恰值何微教授80大寿。这位在中国新闻学田地里耕作了60个年头的报人,仍然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地为培养跨世纪新闻人才登台授徒。子曰:“诲人不倦”,此之谓也。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何微先生经历了人世...  相似文献   

12.
笔耕不悔     
我原本是没有记者梦作家梦的,小时候读书只是喜爱语文,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些描写林海雪原、长江黄河的文章给了我极大的诱惑。在学校除了办过几期黑板报外,连一篇稿件也没公开发表过。我觉得钢笔字变成铅字登在报刊上是很神圣的事。1994年9月,因为家贫交付不起那并不昂贵的学杂费,我被拒之某师范大学校门外。一气之下,我撕毁人学通知书,当年底,我带着一定要混出个名堂的决心,来到绿色军营,每每看到自己熟识的人写的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我真眼气人家好笔头好福气。终于耐不住写稿的诱惑,工作之余,我开始偷偷地写一些自己认为很…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人早就断言,人最大的困惑是了解自己,中国的老庄也强调,人贵乎有自知之明.反过来,也是讲要了解自己难.了解自己难,了解自己的文学境界更难,而要做一篇自叙文学境界的文章,就更是难乎其难.不过,我写自己的路无非是追亿过去,开畅末来,再者,每个人的路都不同,写出来与朋友们交流互勉.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4.
连续两年.我被县里评为新闻报道积极分子.1981年,又被赣州地区评为优秀通讯员,今年2月8日.我作为一个农民通讯员的身份,参加了全地区新闻报道表彰大会,当我走上领奖台,在自已的心头一种荣誉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自己在事业追求中所走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在傍徨中追求奋斗目标我住在赣南的偏僻山区,连续三年参加中专考试落榜,1979年回乡,在耕好家庭责任田之余,似乎觉得自己还应为党做点事。我不甘心象祖祖辈辈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决心创  相似文献   

15.
<正>一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中南中学(教会学校)读高中,由于家境贫寒,读了一学期就辍学了。1949年4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到南京新街口买东西,看到《新华日报》上刊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在南京招生的广告,招生简章说明需要招电讯、卫生、后勤、文艺、新闻等学科专业。看到报纸后,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我曾想过等高中毕业后,就去学电讯或读卫  相似文献   

16.
本人属牛,1997年是本命年。这年出现两件与“牛”相关的事:一是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十年庆典,我随我省王亨君、李安两位一道被评上“金牛奖”;二是我校培养科技编辑方向研究生十周年,历  相似文献   

17.
18.
1997年元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正在连部理发的我,突然接到营部通信员的通知,要我立即到团政治处去。接待我的是政治处主任戴常友(现为徐州某集团军副政委)。戴主任一见我就开门见山地说:“经团党委研究,决定让你代表全师去军政治部参加新闻报道培训班。这期培训班总共只有3名学员,每个师1名。学习时间暂定为半年,时间紧,任务重。下午2点的火车,你赶快回去准备吧。”从政治处出来,我的心突突突直跳。心想,是哪辈子烧了高香,叫我这个当兵刚满一年的农家弟子如此走  相似文献   

19.
沈义刚 《大观周刊》2011,(18):86-86
1993年.我完成了常熟市艺校锡剧班各项锡剧专业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常熟市锡剧团工作。在我的心中,踌躇满志.有一种十年磨一剑,青春未尝试的感觉。当我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逐渐发现戏剧艺术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一个艺校毕业生与一个成熟的演员还有很大的距离,欲速则不达。在学校,我们所掌握的只是舞台艺术最基本的知识。然而,要成功地塑造角色.不但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一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舞台实践.所扮演的角色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本期故事的讲述者是在地震棚里写完这篇故事的,在地震棚里回顾着数年来的职业经历,我不知道田德海馆长的心情会不会跟平时不太一样。 在西部做基层图书馆的馆长,缺钱是常态。他通过社会力量筹集到建设资金,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他的努力不仅成就了一幢文化综合大楼,还成就了职工的住房改善。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无动于衷,那是我们自身的局限。在一幢宽敞明亮的大楼里享受图书馆生活,这是构成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指标;在公务员的福利性住房享受和富裕阶层自我实现的住房享受中,图书馆员因为“单位”这一职业的归属而获得了他们原本不敢奢望的住房,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充分地予以理解,还应该由衷地为之高兴。而这一切的实现,源自于一种魄力和决策,它值得我们尊敬。 田馆长是一个敢于想办法的人,他主导的与浦东新区图书馆结对子,似乎搭建了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虹桥,的确,他就是通过这座“桥”,做成了大事。 跟富裕地区的图书馆结上对子,如果仅仅是靠着它满足于一些物质上的援助,这是一种低的境界。对于田馆长来说,他的心里多了一些“贪念”,他贪念的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机会——把麦积书画展办到上海浦东,进而办到北京。 田馆长算不得科班出身,但他很看重去拿文凭。因为拿文凭需要经历一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他的图书馆理念,他把课堂上和书本里的东西付诸实践,比如开架借阅,比如阅读推广,比如优质服务……,在办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要在办馆理念上拉近与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差距。 地震已经过去,庆幸的是,麦积区图书馆没有受到大的破坏。最近一次见到田馆长,他说生活已经恢复正常。我们衷心祝愿麦积区图书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