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人。她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位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于一八九八年五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该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对于这种戊  相似文献   

2.
知识与趣味     
中国最早报女报人 1898年5月,裘毓芳创办并主编的《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裘成了我国最早的女报人。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她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有名的才女。她办起报纸后,亲自采写新闻,还编译、撰写了大量文章。她主张运用白话文来开通民智,传播知识,推动维新。《无锡白话报》的创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是裘毓芳。她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了《无锡白话报》。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  相似文献   

4.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5.
LexmarkOptraS1855领导科技利盟国际(中国)有限公司于1998年7月14日在京举办了“LexmarkOptraS1855”领导科技。在会上,利盟公司的专家向人们全面介绍了LexmarkOptraS1855及Lexmark全系列列打印机的...  相似文献   

6.
“将文字交给大众”,这是鲁迅先生对裘毓芳创办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的赞语。裘毓芳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是戊戌维新时期著名的才女。她有一个叔父叫裘适梁(可桴),和梁启超、严几道是当时鼓吹新学的维新派人士。裘适梁有一个主张,他认为只有写白话文,力白话报,才能“民智大启”。而要达此目的,“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要能人人而阅  相似文献   

7.
新闻事业在中国,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其中,前1100多年,是男人们的天下。妇女无由问津。直到上一个世纪末页,才陆续有妇女参加。由于封建礼教和旧的思想意识的束缚,开始一段时期,参加的妇女很少,后来逐渐增多。从戊戍维新时期至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大约先后创办过40多家妇女报刊,涌现了100名左右的妇女新闻工作者。数量虽然不多,却是我国妇女新闻事业史的重要一页。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是裘毓芳。她的生卒年和后半生的经历已不可考,只知道她笔名梅侣(有时署梅侣女史),是江苏无锡人。青年时代就有才女之称。1887年曾用白话演绎《格致启蒙》一书,印刷成册,分赠读者,受到社会上的称赞。她的最早的办报活动,是协助她的叔父裘廷梁主持《无锡白话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史,而近代史上的妇女报刊宣传活动,为妇女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呐喊和推动的作用。中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第一张妇女报刊、第一次妇女办报刊高潮,都产生在近代中国。回眸史海,她们的女子豪气令人钦佩,她们的献身精神和优良办报传统,是值得当今的妇女报刊和我们广大女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我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中国近代妇女报刊发端于戊戌维新运动。我国第一位女新闻工作者是裘毓芳。她开我国妇女办报活动之先声,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煞。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她是戊戌时期著名的才女之一,精通文史,兼懂英文,  相似文献   

9.
追溯我国近代期刊史,第1份中期刊是英国人马礼逊于侣15年在马六甲印刷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运往我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发送,从而开始了外国人在中国办刊的百年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外国列强的枪炮子弹才使中华民族猛醒,从而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创办期刊的历史。我国国人创办的第1份中日报,是侣73年6月在汉口印刷的《昭日报》,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广州10-11月畅销书(广州科技书店彭鹤娇供稿)1993年广州10-11月畅销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职业报人,留下姓名的很少,有事迹可考的更是难寻。然而从事近代报刊工作的第一位中国人梁发,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些可以追寻的事迹。梁发(1789—1855)原名亚发,别署学善居士,广东省高明县三洲区罗西乡(现为高明镇罗西管理区)西梁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梁发自幼纯朴聪颖,但因家贫不能入学,8岁起便参加农业劳动,11岁始入村塾,受“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2.
出版纪事     
出版纪事1997年11月1日第2届国家辞书奖颁奖大会在无锡举行。《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汉英词典》(修订版)、《全宋词典故词典》、《国际贸易法大辞典》等26种辞书获奖。△第8届国家科技图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77种图书获奖。16日中国辞书学...  相似文献   

13.
敌后游击办报纪实(上)左录《晋察冀日报》是战争年代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一家党报。她的前身是《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创刊。1940年11月7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1948年6月15日,合并于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  相似文献   

14.
《军事记者》2001,(12):39-39
(1)问:新闻函授中心第12期学员开学后,第11期学员是否算结业?答:函授学员的学期为一年,第11期学员的学期从2001年3月1日开始,到2002年2月28日为止。第12期学员2002年1月1日开学后,原11期学员的新年度《军事记者》杂志不再继续寄发(因第11期学员的杂志是从2001年1月开始寄发的,到年底,已经发足12本)。但学员的结业时间仍到2月底。在此之前,学员仍可向函授中心来信或邮寄稿件。(2)问:第11期函授学员的结业证何时寄发?答:结业证将于2002年3月10日前全部寄发完毕。(3)…  相似文献   

15.
第62届IFLA大会筹备工作进展(1994年11月-1995年2月)大事记1994年11月21日召开’96北京国际图联大会组委会秘书处正式组建会议。会上宣布了下设的十一个工作实体以及各实体主任名单。11月23日杜克秘书长、唐绍明常务副秘书长一行8人走...  相似文献   

16.
华风 《历史档案》1999,(1):封三
本报讯中国明清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明清档案专家、现代语言学家张德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张德泽先生,字洵如,1905年7月生,河北东光县人,九三学社成员。1925年1月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1929年在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从事清代档案的整理、编辑和研究工作。1956年7月任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组组长、副研究员。1957年11月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1959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学研究室研究人员。1961年9月回到中央档案馆明清…  相似文献   

17.
简讯     
△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锡山日报从1999年1月1日起,由四开八版扩为十二版。(习三)△1998年11月15日至18日,湖北省30多家县市报聚会随州,专题研讨县市党报的新闻摄影工作,交流“图文并重”的经验。(刘永国)△中国劳动保障报去年11月在北京...  相似文献   

18.
中文报刊评论文体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外国人办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除新闻报道外,还有言论──短论及评论性文章,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文化及孔孟之道。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人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每页首页有言论,讲贸易强国,学习外国文化,目的在“润泽汉人”,征服中国人的心。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1868—1898年),发行份数最广(5.4万…  相似文献   

19.
从新发现的有关马礼逊梁发传教档案看新教的传入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于1782年生于英国诺森伯兰,1798年加入长老会,1804年入伦敦传教会,并立志到海外传教。之后被选派来华传教。当时因为清康熙末年发生“礼仪之争”后严禁基督教传人,而垄断中国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也担心搭乘传教土而影响贸易,因此马礼逊不能直接来华,只能于1807年初先到纽约,然后搭乘美国货船辗转来华。马礼逊于1807年(嘉庆十二年)9月8日到达广州,他是英国基督教新教来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土,标志着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活动的开始。来华后,他努力学习中文,仿效中国生活方式,并译汉名马礼逊。1809年起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达25年,同时行医传教。马礼逊于1816年及1834年先后任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及驻华贸易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译员。1834年8月1日于广州病故。 梁发(1789——1854年),又称梁阿发,阿发,广东高明(今高鹤)人。梁发于1804年(嘉庆九年)至广州当雕版印刷工。自1810年起为马礼逊所雇,刻印《圣经》中译本。1815年4月被英教土米怜雇往马尼拉,在基督教印刷所工作。次年受洗入基督教。1819年回到家乡,著《救世录撮要略解》,遭清官府逮捕罚款。1823年12月,梁发在澳门被马礼逊派充宣教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人基督教会牧师,继承了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事业。据戈公振《中国  相似文献   

20.
永远读不完的人生教科书—回忆周总理在西花厅的生活片断李庚奇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从1949年10月间(邓大姐回忆是11月间)由中南海的丰泽园迁居到西花厅,一直居住到他们相继去世。曾在西花厅工作过的先后有近百人,为总理服务和为邓大姐服务的人员,两位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