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采写新闻。通讯员与记者不同,有许多不便,但通讯员要“敢”字当头,树立“敢抢”意识,我想,记者亦有“近水楼台不得月”之时。在一次乌鲁木齐地区举行的全疆大、中专院校  相似文献   

2.
基础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优势劣势是相对的。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三多”——多一点全局意识,多一点“巧挖”和“勤跑”的功夫,多一点平时积累,土生土长的基层通讯员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层“地利”、与广大一线职工贴得较近的“人和”等条件,抓到更多更好的新闻。多一点全局意识在基层的通讯员,要想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3.
驻站记者应该在培养新闻报道的宏观意洪和主动意识上多下工夫,只有“胸怀全局”,才能更好地“深人地方”。具体来说,党报是联系党委政府和厂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因此,党报记者应该在胸怀全局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更需要及时把握中央、省委的精神,才能对驻地党委政府的一举一动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青年记者座谈会上,有的同志发表这样一种看法:记者要增强宏观意识,就得到全国跑跑,多看一些地方。按地区或行业采访,受分工范围所限,不利于树立宏观意识。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觉得,有是处,也有偏颇。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宏观意识?宏观者,全局之谓也。宏观意识,即全局观念。记者的宏观意识,就是记者把握大局的能力,洞察事物的能力,科学预见的能力,体现在采访写作上,就是: 其一,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判断哪些应  相似文献   

5.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记者编辑高层次的思维展现,换句话说,宏观意识就是新闻工作者能有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还会帮助记者在微观上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更好地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出佳品。几年来我台拍摄的一批档次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作品,都是在宏观上把握成功,采访深入细致,拍摄制作讲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陈琪 《青年记者》2004,(5):30-30
所谓宏观意识,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当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迅速发现它,在报道上“捷足先登”。有了宏观意识,就能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到闪光点,从众人漠然置之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记有了这种宏观意识,即使他处于某个市,某个县的一角,也能审时度势,从总览全局中透视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宏观意识,也称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通常是指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意识。记者的宏观意识强,站在全局高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强,报道的水平就高,这是许多资深记者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0.
博览     
记者的宏观意识对记者来说,他是一个拘泥于琐碎事实的写稿匠还是能登高临风、纵论时代风云的大记者,取决于他有没有宏观意识。新华社上海分社沈世纬认为,所谓宏观意识;就是记者通观全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和宏观与微观相互融通的能力。它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能力: ——判断能力,对被采访的事物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掂量’出被报道事物的新闻价值; ——反馈能力,能对采访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作出灵敏的反馈,对来自未知世界的信息特别敏感,并能迅速‘筛选’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储备起来; ——比较能力,能对被采访的事物作纵向或横向的比较与鉴别,通过比较,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发现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并能从各种材料的细微区别中抓住特点,触类旁通; ——透视能力,能以马列主义的洞察力来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透过事物的表象攫取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文琳 《新闻界》2002,(1):62
企业通讯员与专业记者相比,确实存在着一些劣势。然而,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个相对性。笔者认为,只要掌握好“三多”———多一点全局意识,多一点“上挖”的技巧和“下跑”的勤功夫,多一点平时积累,土生土长的基层通讯员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层“地利”、与广大一线职工贴得较近的“人和”等条件,抓到更多更好的新闻。要多一点全局意识。在基层的通讯员,要想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要研究与把握上级部门对整个经济工作的大局要求,要跳出自己小厂的小圈圈,学会从整个企业、全国的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新闻改革不断深入,通讯员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因而对其观念的更新亦更显重要,作者认为通讯员必须树立以下五种新观念。一、主人观念、抛弃仆役观念,树立主人观念、这是通讯员更新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位老记者最近送给笔者一幅对联:“写民间苦乐同憎同爱,扬笔底波澜敢贬敢褒”。我体会到,这正是勉励通讯员和记者要做社会的主人、人民的仆人。这幅对联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树立宏观的意识,这是当好记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宏观意识的强弱。一个出色的记者,不是目光短浅的写稿匠,更不是拘泥于琐碎事务的庸碌之辈,而是能登高临风、横看世界、纵观时代风云的政治观察家。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体会文章,精彩之处让人过目难忘。比如,作者提出,写好宏观透视稿件,“前提是走近,是深入”;“党报记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取材,思考的高度决定稿件的深度”——这些都是经验之谈。联想到目前新闻队伍中一些人存在着浮躁之风,此文作者总结的体会就显得尤为可贵。作为一名驻站记者,你想写出宏观透视驻在地发展走势的精品力作吗?请从踏踏实实的调研、思考做起,舍此别无捷径——这就是阅读此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赵小华  罗强 《声屏世界》2000,(11):44-44
深度报道与宏观意识。“宏观意识”是新闻工作具备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宏观意识的能动作用可帮助记增强明察秋毫的能力,促使其抓住事物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在新闻报道中创出佳品。  相似文献   

16.
在初学写作的业余通讯员队伍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通讯员尽管写了不少稿子,但利用率低,上头版头条文章尤少,大部分文章是“小报、小事、小块”。原因在哪里呢?想来想去,我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沒有自觉的宏观意识,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尤其是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因素。什么是宏观意识? 什么是宏观意识呢?我理解,就是指捕捉宏观信息的自觉性,即把握大局的能力。社会现象是五彩缤纷的,每天为人们传递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从横的方面看,  相似文献   

17.
杨丽芬 《新闻传播》2010,(8):127-127
写深度报道要有宏观意识,所谓宏观意识,主要是指善于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捕捉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石河子日报不少深度报道引起广大记者的共鸣和好评.其中不乏有精神品位高,眼界宽,思想境界高的作品。记得有人说过,新闻无学,新闻是一个实践过程,只有不断实践、创新,才能掌握它的规律,尤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写好深度报道,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积累、再积累,创新、创新、再创新!  相似文献   

18.
周黎兵 《新闻窗》2006,(3):24-25
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经常听到的一个教诲是:作为党报记者(编辑),要牢固树立宏观意识、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报纸质量如何,与编辑的素质有直接关系,而树立宏观意识,对于提高编辑素质至关重要。作为版面的编辑,一些人认为,只要把好稿件的政策关、事实关、文字关就行,用不着从宏观上把握,因为上边还有总编辑负责。正是由于编辑有这种偏见,对记者(通讯员)的采访报道指导不力,报纸的质量也直接受到影响。在实际编采工作中常会碰上这样的事情:两位记者采访同一新闻线索,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却差异很大。这在综合性报刊记者和企业报记者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衡量记者(通讯员)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对产生新闻条件的认识、判断和预见的能力,是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中所具备的有新闻价值的事物识别和选择能力,是记者(通讯员)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通讯员),是不会挖掘出有份量、有价值的新闻的.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培养新闻敏感,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就等于没有灵魂.新闻敏感是政治敏感的统帅、继承和发展.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政治背景中经过选择报道出来的.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通过新近发生的事实,从政治思想上引导群众.因而,作为新闻的作者,一定要熟悉国内外的政治局势,牢牢树立全局观念.全局意识,然后衡量各种客观事物,从中选择出有政治意义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