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录音报道是广播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广播与报纸相比,显得亲切、生动、感人,更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优势所在。如果没有录音报道,广播无疑会逊色许多。在报纸也努力抓现场新闻的今天,手拿  相似文献   

3.
熊亮 《声屏世界》2005,(12):22-22
我作为一名在电视新闻一线的记者,对于在电视采访中克分发挥口语的魅力取得采访成功有着很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姜荣  张峻 《视听纵横》2002,(5):85-85
我们在做人物专题片的时候,要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琢磨怎样与采访对象交流的问题。如何才能够使采访对象自然地袒露心扉,流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达到人物生动、形象的目的,使之成为典型的“这一个”,是我们每一个手持话筒的电视采访的必修课。通常,在正式的采访之前,编导要与采访对象做一次甚至几次的交流,或使用电话访问,或是面对面的交谈,从谈话中初步对采访对象做一个判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般来说,通过几次的预先接触,采访对象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都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镜头前的访谈就可以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刘云凤 《新闻前哨》2013,(12):45-46
新媒体时代,各传媒之间竞争激烈。职业决定了记者要和许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谁能与受众心与心相通,谁就能取得良好的社会信誉。传媒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8.
近些年来,新闻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严重时甚至出现过记者被打骂的暴力行为,相较而言,最常见的情况是被采访者以非暴力的形式拒绝或是不配合记者的采访。针对这种情况,记者需要掌握应对方法,本文即对"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采访技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媒介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促使媒体形式不断更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随之增加。如何充分发挥广播采访的作用,挖掘深入的新闻信息,不断加强与提高广播的优势呢?本文从分析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及作用入手,提出"采访四步走"策略——采访前期准备、采访中的沟通、采访过程中引导、采访后交流,以此来获得有价值、深层次的新闻,将广播报道的优势最大化,提高广播报道的质量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采访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概括地讲它大致由采访主体(记者)、信息交流(内容)、采访客体(对象)等三方面因素组成。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采访对象又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小系统,从多方面制约和影响成功的采访。诸如采访对象的态度、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都是记者要考虑与重视的。本文不涉谈采访对象的所有因素,只谈谈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怎样影响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所谓印象管理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是在社会交往中,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意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青年记者到一个著名教授家里去采访,一进门就紧坐在教授的身旁。采访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在教授的工作日记上瞄来瞄去。老教授十分生气,干脆合上日记不谈了。采访到此中断,记者败兴而归。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周围有一种“光环”,叫做个人“微观空间”,尽管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信请看如下现象:在图书馆的一张长椅上如果已有一个人坐着,那么后来进去的另一个人就会远他而坐,如果别的地方还空着,他还会另择雅座;在不是很拥  相似文献   

12.
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纵使你有才华横溢的文笔,而缺少新闻采访的实战经验,欠缺与采访对象之间有效地沟通,对于成就一篇完满的新闻稿件都是空谈。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之于新闻稿件太重要了,而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之于采访同样重要,本文就是笔者经过多年新闻一线采访实践,总结的几条如何维护与采访对象关系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3.
14.
王丽娟  王玲 《今传媒》2012,(8):30-31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侵犯报道对象隐私权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既要把新闻报道好,还要保护采访(报道)对象的隐私不受侵犯,成为各媒体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蔡逸 《新闻通讯》2014,(1):57-58
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采访对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处在最前位置的传播环节和主体,它是新闻事实与新闻传播的纽带与桥梁。因此,记者应成为采访对象的研究专家,对采访对象没有研究和了解,无法进行有效的采访和写作,无法搞好、搞活新闻采访工作,也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万云风 《新闻实践》2011,(11):49-51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写微博的全媒体时代,“走转改”活动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的需要,也是媒体人实现自我拓展和升华的需要。采编人员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地处水乡嘉兴的《南湖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从上到下全心投入,每位采编人员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还做起了社区主任助理、“社区老娘舅”和“社区义工”,俯下身、潜下心,接地气、抓活鱼、办实事,从基层实践活动中汲取养分,也使采访对象感到与记者更亲了。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采访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使报道的质量切实得到保证,现阶段很多报社记者都加强了针对如何提升采访有效性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本次研究中,文章就具体探讨了报社记者如何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我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过多年记者,现在虽然改行了,但有时还做些业余通讯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和采访对象交朋友,想采访对象之所想,急采访对象之所急,采访对象才能把心里话掏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