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是什么?在社会中 如何定位?其实,记者就是记录新闻的人,他只忠实于他的工作、他的职责,他无须越俎代庖。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就是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一日一有了线索,他们就会像战士一样奔赴采访一线。刘朝先生说记者“乔装打扮……进行偷拍……”不管乔装打扮也好,堂皇进入也好,只要记者不是歪曲和造假,反映的是事件的真实,就无可指责。乔装打扮仅仅是手段的变化而已。 而至于是否需要报告,这只能看情况而定。就广东、湖南有关事实来看,情况是严重的,是有预谋、有步骤地进行的,是把严肃的高…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杂志发表刘朝先生的文 章,价值何在?长期以来,对于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受到重视的大多是经验总结、采编体会的介绍,但对不同意见的反馈,却被忽视疏漏。这未免是一种遗憾。这两起高考舞弊案被曝光,在全国影响很大,不仅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对全社会也有很大震撼。对这起成功的舆论监督在新闻专业期刊上进行讨论,这恐怕是不多见的。其价值就在于,新闻从业人员要重视反馈中的不同意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努力地搞好新闻报道。 刘朝先生为何会持这种看法?我以为是…  相似文献   

3.
“你看过《军事记者》没有?好好看看,晚上告诉我读书体会。”到团报道组的第一天,新闻干事给我推荐了《军事记者》,提醒我学习新闻基础知识就先从《军事记者》开始。  相似文献   

4.
今夏,电白、嘉禾等地的高考舞弊事件经传媒揭露,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本刊第八期刊发了长沙晚报记者刘向晖撰写的文章《为了社会的良知──嘉禾舞弊丑闻曝光始末》,对有关情况作了进一步披露。最近,本刊收到国防科技大学刘朝先生的文章,对记者的这种做法提出了异 议。本刊认为,刘朝先生所述及的问题很有必要开展讨论,故全文发表,并欢迎广大读者就此发表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6.
谭榷 《新闻记者》2000,(10):30-31
本刊第 9期发表了刘朝先生的文章《记者,你为何事先不报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读者纷纷来稿参加讨论。本期择发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并欢迎读者继续来稿,踊跃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8.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9.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10.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十大假新闻又新鲜出炉。《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六甸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等十篇“力作”“光荣”入选。2007年“圈养虎变身‘野生虎’”的新闻还让我们记忆犹新,2008年的假老虎又重新出山,众多记者为何会冒险求“名”?都是假新闻惹的祸。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名剧《前线》里的一个人物.这位记者先生写新闻凭想象瞎编乱造,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新闻界有人就把写假报道的记者和道听途说、弄虚作假的新闻都称为客里空。  相似文献   

12.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羊城晚报》记者装“猪贩”千里“追猪”,扮“花贩”、“老板娘”夜探“卖花女”,《南方日报》记者冒充“嫖客”揭露“黄害”;《经济日报》、《长江日报》、新华社记者各自以“菜贩”身份披露蔬菜流通环节的是是非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一周年志庆之际组织长途汽车队纵横南北、过关闯卡,大曝遭“匪”遇“霸”的真实经历……隐性采访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又叫微服采访。它是中外记者为获取新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随着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似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它的优势、缺陷及相应对策等进行总结、探讨。 一、隐性采访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媒体的悲哀     
读罢刘朝先生的文章,我忽然发现 自己一时竟毫无立场。在高考这个神圣的考场上,类似这种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规模舞弊让我震惊和不耻,对那些克服种种困难、自始至终将这一内幕大白于天下的记者们我感到敬佩和骄傲。然而,“十年磨一剑”,我同样经历过高考的残酷,那么多无辜的考生被牵连进去,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对他们,这种舆论监督又是否公平?难道真是记者错了?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违法乱纪现象,记者有向有关部门反映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又有多少不公平的、丑陋的现象发生,难道…  相似文献   

15.
张维燕 《中国记者》2024,(1):126-128
<正>《课文背后的新闻故事》是一套令读者“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书。对新闻界同行而言,你越早见到它,你的职业生涯就会越早因为它而有所不同。这是我在南国书香节和黄山书市两次参加新书发布活动的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书展上举办了以“什么样的新闻作品能成为课文”的沙龙活动,在现场作报道的记者朋友们惊喜于见到这套闪耀着新闻职业自豪感的书,新华社女记者周畅兴奋地说:“我见过这本书里《梦碎雅典》的作者杨明老师,我也是跑体育的,我也要写出像《梦碎雅典》那样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张扣林  杨自强 《今传媒》2007,(10):12-13
在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优先获得独家新闻日益困难,而发表有影响的有新锐思想的独家言论却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浙江《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今年1月,该报开出1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招聘评论记者;今年3月5日,正式推出“嘉兴时评”。半年多来,评论运行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也将于2007年11月3日至5日在嘉兴南湖举行。《嘉兴日报》为何推出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的举措?“评论记者”机制如何才能高效运行?应该处理好哪些重要问题?本刊特推出《嘉兴日报》10万元年薪招聘“评论记者”专题,供业内人士和新闻传播理论工作者参考、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将我列为本年度“中国记者风云榜”的20位候选人之一,虽然最后没有入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我仍然感到满足与感动。因为这是对我及奔忙在社会新闻一线的记者的肯定与鼓励。今后,我将更努力地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我1995年参加新闻工作,在时近9年时间里,先后从事过版式设计、编辑、记者,现在在温州都市报社会新闻部担任记者。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主要采写批评报道或暗访类报道。近两年来,我用报社配备的针孔式摄像机,先后采写、拍摄了《揭开席梦思肮脏内幕》、《大门紧锁出演“淫舞秀”》、《千里卧底揭火车偷渡黑幕》、《七天七夜追踪黑心猪肉》、《戳穿“联络员”的把戏》、《接客上路?先交保护费!》、《三万盗版带藏地下》、《记者亲历“招工陷阱”》等系列报道。曾多次有人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甚至找上门来,进行威胁恐吓。但报道刊发后,许多读者拍手叫好,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尽到了一个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军事记者阎吾,以擅长“情景新闻”而饮誉新闻界。他写的《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和《战后谅山》就是两篇最著名的“情景新闻”。所谓“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它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阎吾同志每逢大战,便有这样的传世作品产生,因此,又常常被人们称誉为“情景记者”。这里刊载的阎吾同志的这两篇作品,我曾阅读过多次。可以说,每次阅读都受到深刻的教益。这教益有作品本身的,也有作品之外的。作品本身,它让我理解、掌握一篇现场情景新闻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