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琳 《声屏世界》2006,(7):30-30
自从央视新闻频道的《法制在线》一改对案例进行法制分析和评论的模式,以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第一时间进入案件的第一现场,向观众进行全面及时的动态报道,法制新闻节目就受到了电视观众超乎寻常的欢迎和信赖。然而,如何在同一报道领域内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最大差异化;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法制事件的深刻内涵及其承载的社会意义;如何有效地给观众带来最切实有效的法制信息服务等等,本文拟从法制新闻常见的几种形态出发进行初步的探索。法制新闻报道:做新闻要有想象力由于法制题材的新闻事件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同时案件的法律程序又有…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为什么”则需要报道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3.
论电视现场报道采访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剑 《新闻前哨》2002,(12):30-31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事件的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作口头报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现场报道是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报道形式之一。与其它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虽然电视现场报道有众多的优势,但是也应看到,电视现场报道,从操作上讲,又是最难以把握的一种报道形式。那么,如何能较全面地掌握电视现场报道的技巧呢?一、现场———观察的艺术(一)个人镜头的运用,有利于增强现场感。在电视新闻现场…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是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时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以一条主线围绕事件或人物,采制若干条新闻安排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播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向受众介绍新闻的现实情况,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使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是一个主题的新闻由多种形式的多条新闻来表现的方法。这种报道形式气势恢弘,震撼力大,内容深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5.
陈蓓 《青年记者》2009,(24):67-67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逐步走向完善,电视法制节目因其报道题材新颖,形式多样而深受观众的青睐。其中,电视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更是以分析法律问题,透视社会现象,揭示因果关系而成为法制节目的重型武器,因此我们对电视法制节目的深度报道进行理性的界定、评析及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喜云 《新闻采编》2002,(3):17-19,13
最近一个时期,各家党报纷纷加重了深度报道的份量。 何谓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辞典》解释其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某些论著称之为:“是一种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深刻透视新闻事件与社会问题,全息结合,富有理性思辩的一种报道方式。”有的则称之: “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  相似文献   

8.
李媛 《新闻前哨》2003,(5):33-33
组合报道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它是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将多条不同状态的相关报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版块式的的信息提供方式,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进行全景式的展示。 组合报道结构形态通常为“动态消息+背景报道+关联报道+趋势报道+主持人穿插分析”,人们又称其为“包裹式”新闻。组合报道是由多个相辅相成的新闻单元组成,以一种整体优势诉诸观众,使重要新闻的空间得以纵向的和横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置身现场,手执话筒,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前,面对观众叙述新闻事件的情况,采访当事人或现场有关人员,向观众作报道的一种颇具电视特色的报道形式。它包括记的现场叙述报道加上镜前采访。这种报道形式活泼,可看性强,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的不少节目。浙江电视台更是开出了以此报道形式为主的新闻栏目《新闻现场》,可见这种报道形式的魅力。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为现场而现  相似文献   

10.
王媛 《新闻采编》2007,(5):18-19
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使得“同时空传播”的现场报道成为很多重大事件报道的终极追求。在演播室的主控下,处在新闻现场的记者、主持人出镜采访报道,为观众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中,客观、全面、有深度地了解事实真相。他把镜头可以记  相似文献   

11.
洪磊 《视听界》2006,(3):87-87
成就报道是“政绩新闻”,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得意之作”,也是稳定人心、鼓舞斗志的“稳心之作”和“鼓劲之作”。所以,一直是各级电视台的“规定动作”。然而,成就报道往往:一是工作性太强,让观众乏味的套话多,空洞无味的数字多。二是报道面较窄,有地域局限,让观众感到亮点少、时空性差。三是时效性较差,常常让观众觉得没有新闻由头和新闻事件,只是按地方领导意图在图解政绩。四是贴近性较弱,往往使观众感到贴“上”不贴“下”、贴“富”不贴“穷”。成就报道出新出彩,须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自办栏…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把电视新闻划为主题性报道和事件性报道两种。如何把主题性报道做得“好看”一些,使观众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事件是做好主题性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从电视新闻主题性报道与传达事件关系看,尽管二者共性东西都具有五个W,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媒体的法制报道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有“趣”没有“劲”。“趣”是指它的趣味性、可视性、可读性,“劲”是指它的思想性。很多媒体并不把法制新闻当成主要新闻来对待,而往往把它当成新闻的”调味品”和茶余饭后的“品料”。笔者认为,法制报道应注重思想性,应在思想性方面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狄雪君 《视听纵横》2007,(3):112-11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出图象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它以其"在现场",形声并茂的特点使观众倍感亲切,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参与感。一篇现场报道的成功与否,记者的现场所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场报道必须是记者自始至终地在新闻现场作报道和采访,随着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边观察、边采访、边报道  相似文献   

15.
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来为媒介所看好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或“介入式报道”。所谓体验式报道,就是指“记者在某一事件或某一行当中扮演或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或亲自参加事件的全过程,或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来,这种报道的叙述角度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早已有之。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众所周知,它是忠于事实的客观报道,但其中有好几处就是“体验式报道”。如写自己原来对中国农民、红军、中国革命是什么看法,后来经过实际接触是怎样改变了旧有的看法。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06,(12):8-8
调查性报道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较名的案例包括“南丹矿井透水事件”、“黑哨事件”等。在报道形式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调查性报道视为“重拳”。但是,像舆论监督在中国艰辛而困难的历程一样,从中国的新闻记开始尝试着进行调查性报道的那一天起,就充满着苦涩和风险。  相似文献   

17.
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吾  郑妍 《新闻界》2006,(4):66-67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诞生于本世纪40年代,是新闻的5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要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8.
杨舒 《记者摇篮》2000,(9):20-20
当前,电视经济报道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项调查显示,观众收看电视的目的和对电视满意程度中,经济报道(信息、专题)位次明显不及时事信息、社会新闻以及文体娱乐节目。那么如何做好经济报道,使观众“锁住频道,关注经济事件”,就成为从事经济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从自身实践中体会到:一篇好的经济报道应该同时  相似文献   

19.
徐伟 《新闻世界》2012,(5):57-58
突发性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尽可能地挖掘内在潜力,追求特色,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彩,以此吸引观众,对突发性事件及其处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20.
李军湘 《新闻界》2006,(6):67-68
法制报道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已成为了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报道反映的是社会中真实的非常态事件或现象,富含一般新闻所缺乏的悬念与趣味,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于是,某些法制报道片面追求“卖点”和“轰动效应”。以耸人听闻、荒诞离奇的案例取悦受众,背离了法制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