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蚕神信仰与嫘祖传说刘守华中国一向被称为“竺绸之国”,丝绸业包括养蚕、缫丝和织造三部曲,而养蚕吐丝是基础。关于嫘祖的传说流行广远,沂年来人们对嫘祖其人其事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试就嫘祖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形成演变略作考辨。嫘祖传说遍布中国南北嫘祖...  相似文献   

2.
从嫘祖传说谈我国蚕桑文化的起源地高翔我国古称"华夏"。"华夏"二字的本义不外乎指文明服饰之发达,《左传·定公十年》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之句,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谈到服饰,就不能不涉及养蚕治丝,追溯其源,人们自然会...  相似文献   

3.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4.
说"孝"     
黄圣平 《寻根》2002,(1):4-10
“孝”之为伦理要求与规范,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一直到现在,其力量都十分强大。现实中,常能见到“孝”之感人场面,但也时不时发现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困惑。对能够从学术上作出各种证但本文力图撇开此路,贴接切入“孝”之精神与内“孝”,当然明与解释,近现实,直容。  相似文献   

5.
“诗史”说及诗史互证是杜甫诗歌研究经常使用的术语,随着时代演进及艺术规律探讨的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却少有明确界定和认识。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史结合及杜诗研究史的角度,试图厘清“诗史”说的具体义项,并对杜诗阐释史中“以史证诗”的局限进行考察,认为“以诗证史”是史家所擅长而非注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一些先生认为老子是非道德主义者,因为他主张绝仁弃义,老子又是弃智主义者和不重视知识和人才的人,因为他主张不尚贤。实际上这些指责,都是出于对老子学说的本质和主旨不甚了解或心存偏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亡命日本的梁启超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继续探索中国社会改革方案。他在《新民说》中提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层次上的国民性问题,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开启了20世纪国民性改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或者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时会碰到一些怪字,查<新华字典>找不到.比如日本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迁哲郎(1889~1960年),这个"迁"(tsuji)字就不多见.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日语原文和翻译过来的汉文不是一个字,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渊,日文中写的是"小渕"(kobuti).日本字不是都来自中国吗?怎么会有我们字典中没有的字呢?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文艺思想,后人多叙引其“知言养气”说、“以意逆志”说与“知人论世”说,而少有涉及“夜气”说者。有之,在诗论中,首见于晚清“同光体”诗派巨子陈三立。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地区是古人类活动的理想场所,迄今在三峡地区已发现远古化遗址200多处,为研究古人类的房屋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三峡地区远古建筑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多采用地面台式建筑,还流行干栏式建筑。这两种建筑的形式和面积,一般都比北方高大、宽敞,凝结着远古时期该区人民的创造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武汉有着众多的革命历史遗迹,这些承载着浓郁历史及精神的革命历史遗迹,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武汉革命历史遗迹保护利用的概况分析入手,对保护利用中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骊山女娲遗迹与古代的人祖庙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骊山女娲遗迹与古代的人祖庙会陈崇凯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中国广大地区曾经存在着一种生殖崇拜文化活动,即在春天到来时,男女进行郊野狂欢,这是万民同乐的盛大节日。这一节俗,直到秦汉前后,还在中原地区盛行。每到三月上已,男男女女离家外出,到河边踏青洗秽,凡成年...  相似文献   

13.
14.
李约瑟与四川石室中学查有梁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去年逝世,享年95岁(1900·12·9-1995·3·24)。他是为东西方科学交流搭桥的一位传奇式的学者。他是使全世界真实认识中国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位大师。他是为中国人民"雪中送炭"的真正...  相似文献   

15.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四川的文化具有浓厚的"盆地意识"和"酸化"特征。现代四川作家以个体的生命之力进行了"精神的突围",从而从文学角度突破了四川文化发展的瓶颈。现代四川作家的"精神突围"主要表现在创化传统、对外开放和文化融合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文学和文化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现代四川作家给我们提供了正反面都有的经验和教训。从文学的视角来讲,当代四川的文化建设应该很好地总结现代作家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7.
记得第一次看到电影<五朵金花>,是在1960年的秋天.那时,因为乡村没有电影院,看场电影要跑到四、五公里外的粮管所.每次见电影消息广告,我们一伙10来岁的同伴总是相约同往,大家一路打打闹闹去看露天电影.每次看电影,除了"战斗故事片"最吸引人外,其他影片都是凑热闹而已.<五朵金花>电影中的剧情故事,儿时也同样没留下多深的印象.自上中学到参加工作后,又多次看了<五朵金花>,才对剧中的故事情节有所了解,也才感到这部电影越看越爱看.从第一次看<五朵金花>至今,这部反映我们白族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电影,我已看过不下数十遍之多,但却仍然百看不厌.  相似文献   

18.
在易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宋易时期”。所谓“宋易”,乃是针对“汉易”而言,是基于宋学与汉学相对的易学学风和阶段的划分。宋学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对易学的研究分不开的。理学主要是心性之学.注重探讨性命义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周易》的经传。  相似文献   

19.
司马相如是来自蜀地的汉朝人。他是第一位以完美而可信赖的人格进入史书记载的四川人,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边境外交家、汉代的官员和绅士。以前所有关于四川的文献资料,不是象末代开明王那样的半野史,就是作为征服者和毁灭者被派到四川的外来者的故事,在四川历史中只扮...  相似文献   

20.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