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这充分肯定了终身教育的重要地位,有力地促进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那种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仅依靠学校中学得的知识,一本讲…  相似文献   

2.
学习化社会与教师的终身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作为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人力资源,其群体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除有计划的在职培训以外,教师在品格、业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终身学习,需要依靠教师的自觉意识来维持。  相似文献   

3.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教师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詹姆斯·波特认为,现代师范教育应由三个连续的阶段组成,即个人教育阶段;职前训练与指导阶段;在职教育和培训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培养教师的基础,而第三阶段则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阶段,应贯穿教师整个教育生涯的始终。此“教师三段培训法”确立了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拓宽了师范教育的内涵,强调了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性和培训阶段的长期性。目前,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师范教育的主导潮流。一、教师继续教育现存的一些问题浅析1.把教师继续教育等同于学历教育现今仍有些人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为实施…  相似文献   

4.
王琴 《成人教育》2011,31(3):31-32
终身学习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地位,以主体性、主动性为基本特征的终身学习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理念。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继续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为了构建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就必须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上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它一方面要求学校向社会开放,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形成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成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6.
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是当代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迫切需要,本对继续教育的功能作用及发展趋势作了概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笔者从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界定、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阐述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对创建学习化社会的断想:①立足于学习化社区的建设.②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学校内部的改革.④实施“全民教育“战略.⑤加速实施开放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⑥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8.
论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笔者从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界定、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阐述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对创建学习化社会的断想:①立足于学习化社区的建设。②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学校内部的改革。④实施“全民教育”战略。⑤加强实施开放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⑥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是20世纪教育思想的重大创举,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深入分析和理解三个概念的内涵,认识它们之所以成为教育热题的社会基础,理清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和对全民终身学习的促进。  相似文献   

10.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笔者从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界定、特征、形成条件等方面阐述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性。并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对创建学习化社会的断想:①立足于学习化社区的建设。②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学校内部的改革。④实施“全民教育”战略。⑤加速实施开放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进程。⑥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1.
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沿着科学化、人文化、综合化、信息化、个性化、民主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且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和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流师资队伍;目前,国家正在十多个省市范围内进行的新大纲、新教材的改革试点,更使高素质教…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趋势的前提,在分析自身办学问题及其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学院发展的策略,从校企合作、中外合作、教育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网络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尝试,努力推进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赵静  康飞宇 《继续教育》2003,17(3):35-36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就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理念。24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更鲜明地提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一、远程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远程继续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提法。继续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工作的一种教育。远程继续教育则是指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如文字、音像教材、光盘等一定的信息载体,以师生不面对面接触的形式进行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和规模化的趋势,远程继续教育的开展正是适应和满足了这种需求,因此远程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相似文献   

15.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着终身学习重任,社会也将变成学习化社会.2001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到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正式提出了"教师教育"这个概念.这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是对我国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转向多元开放格局后确保教师质量的整体设计;是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宏观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终身性的国家认可".[1]面对教师教育的新格局、新要求,建立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认为,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可由以下三个整体组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着终身学习重任,社会也将变成学习化社会。2001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到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正式提出了“教师教育”这个概念。这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是对我国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转向多元开放格局后确保教师质量的整体设计;是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宏观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终身性的国家认可”。眼1演面对…  相似文献   

17.
18.
终身学习是社会中个人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学习技术和手段,灵活地选择安排学习时机、时间、空间以及进程的学习制度,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标志着教育乃至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由此,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是直接有关,紧密联系的概念,但它们有其不同的内涵、特征,终身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终身学习提供公民个人终身继续学习的全程,学习社会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和激励社会成员人人学习、继续学习的社会愿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习化社会的建成,学习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蔡静  罗丽 《文教资料》2005,(21):72-73
历史上,汉武帝刘彻能从其高祖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的以“守”为边疆国策的苑囿中走出来,扫荡匈奴,开拓疆土,这正好说明了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或决策或方式都只有在它相应的时代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历史永远是向前的,我们就得应时而变,因时之需而补不足,这便是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制度诞生的时代要求。从二十世纪初英国人提出“继续教育”这一理念开始,再到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