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磊 《广西教育》2008,(11):20-20
陈磊在《科技日报》(2007.12.9)撰文指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鉴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论述了一套系统的科学创新理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整体统一的创造思维;多元互补、综合集成的创新方法;"性智"与"量智"交融的创新素养;民主与开放的创新氛围;献身科学、谦谨淡泊的创新人格。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理论凝聚了他毕生的科学创新心得,其思想意蕴无疑是精微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和研究钱学森的科学创新思想,对我国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的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汤素云 《广西教育》2014,(25):98-99
正情智中的"情",是指情感、情趣、情商;"智"是指智慧、智力、智商。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开启学生情智,是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新公民,这和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发挥英语育人功能"是非常吻合的。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英语教学也是围绕"情"和"智"两个方面来开展的。笔者拟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介绍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情智教学的经验。一、明确情智发展的目标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和  相似文献   

4.
杨敏 《英语教师》2023,(15):12-14+18
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工具性功能的同时,须凸显其文学性功能。阐述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学性表征,认为大学英语现行教材中本身就富含诸如音韵、修辞、体裁和文风等方面极具人文性的内容,是发挥文学性功能取之不尽的源泉。探究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性建构之路,指出大学英语文学性功能建构宜采取综合集成方法,将性智与量智有机统一,将文学性元素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多管齐下,走文学性培育综合集成之路。  相似文献   

5.
"转识成智"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根本上涉及到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整体转型.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就应该以结合CAI,PBL,SEMINAR等教学手段与技术实现"转识成智",展现出政治思想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6.
生命体验指的是对于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的直接觉知。熊十力一生中可以探知的生命体验有六次,可分为观空与悟有两类,分别从大空、大有两面表现出其对终极存在的直接体验。熊十力借助于儒、佛二教及西方哲学理论,把生命体验解说为见体、证量、性智等,它是本体的自知自明,是非对象化、非经验的,可以称之为本体认识论。熊十力以性智概念为基点,衡论中西哲学,并以之建构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当代教育呼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我校提出的"情智教育"办学理念正是为了使学生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人。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创设"情智1+X"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情智教师,塑造情感与智慧和谐  相似文献   

8.
情智课堂包含着"情"与"智"两个方面,它指向课堂中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数学知识,关注到人的需求——情感,以及数学的本质——数学智慧。情智课堂需创设情境、融入情感、习得知识、拥有智慧、学有乐趣,只有情智结合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生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情智结合更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智性"是运用自身智慧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性",把握"悟点"至关重要。教学中应以"智"利导,以"智"讲授,以"智"启迪,以"智"练习,从而化旧为新,化静为动,化缺为圆,化零为整,达到知识与智慧共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在深刻含义以及"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所折射出的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体现,重点阐述了"仁、义、礼、智、信"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的结合,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1.
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建构及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结构模型是借鉴于当今较为成熟的认知智力理论的研究思路,从"对象"和"操作"两个维度分析情智的内涵."对象"是由内省情智、人际情智、生态情智三个主因素构成;"操作"是由感知和体验、表达和评价、调节和控制感情的三种能力组成.两个维度进行组合,构成了9种情感智力.根据情智9要素的理论框架编制标准化情商量表,对情感智力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这说明情智是可以测量的,这套量表有着广泛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重智轻德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小学教育内部失衡的表现。重智轻德导致青少年道德素质低下,给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当前重智轻德主要是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人才选拔制度以及"学历社会"倾向的影响。要解决中小学教育重智轻德问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改革考试制度;确定科学的人才观念和社会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3.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求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教材上、下册共有"活动与探究"30处之多,这些探究性实验给学生创设了学习化学的情境,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操作过程.学生有情意状态的投入才会有学习的情趣,才会积极思维,不断追问,生长智慧;通过学习,转"识"为"智",透彻理解、明晰认识,引发思维,引爆潜能.师生有成功的体验,品尝教与学的快乐与幸福,才能达到乐此不疲、欲罢不能的状态.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应怎样开展实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活动与探究"的实效性,让书本上的"活动与探究"由"情境"转向"情智"."情智"是情与智的融合,以情促智,因智生情.下面是笔者对化学"活动与探究"由"情境"转向"情智"的一些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87):86-87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情感教育的因素是依附在一定的知识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的,是在概念、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和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学生情感的培养关键在于找准"情"、"智"结合的最佳点,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课堂教学艺术,使教学以智促情,以情激智,情智并茂。  相似文献   

15.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班主任要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经验,谈谈对"以人为本"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有效的创客教育学习活动序列,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融合发展。为此,文章首先提出创客教育学习活动的序列化设计,明确其在倡导学习进阶、凸显综合化教学理念、强化学生学习规律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分析与选取学习活动,构建学习活动序列化模型,并在实践中明确其应用策略、验证其设计效果。文章最后提出了几点展望,包括拓展多元活动空间,促进知行创融合目标的达成;应用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方法,培养量智和性智合一的“集大成者”;平衡个体与群体学习活动间的关联,促进个体创新与集体智慧共生;坚持预设性和创生性协调统一,构建学习活动序列化实践的循环生态。  相似文献   

17.
体育是生命的科学,是艺术的教育。毛主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由此可见体育的价值与学习体育的意义。学校体育在学校文化中独树一帜,不可或缺。要想成功地进行小学教学,对小学体育制度文化进行科学的创建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罗志成 《新教师》2022,(4):63-64
雅智课堂, 是指遵循"尚雅育德、启智增慧" 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雅心、雅行、雅趣、智学、智动、智创六个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维度, 培育"志高文雅、智学笃行" 的雅智少年的生命课堂.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构建雅智课堂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  相似文献   

20.
佛教逻辑学自始以来把"无欺智"作为"量"之性相。那么,在现、比二量之外是否承许别立圣教量呢?此乃印度关于如何保证知识确实性的争论焦点之所在。通过在考查印度各派圣教量不同立场的基础上,对圣教量不能作为量被确立的原因进行阐释,旨在引起人们对圣教量的深层认识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