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我国古代24部历史书籍的统称,为一种纪传体史书。这套书卷帙宏大,内容丰富,总共3259卷,约4000万字。它记述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始,至《明史》记叙到明崇债十七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详细记载了我国4000多年各个朝代的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所以说它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史大事记”。具体地说,“二十四史”指下列史书: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东汉班固及其妹班昭著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等著的《后汉书》,晋陈寿著的《三国志》,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  相似文献   

2.
关于康熙朝《明史》监修、总裁,学人多以李晋华《明史纂修考》一文意见为成说。实际上,李晋华文章所列四任监修、总裁,第二任与实际出入很大,三、四任根本不存在,最后一任没列出——而正是这最后一任监修、总裁的努力成就了"416卷本《明史》"。终康熙朝重新任命实际上仅最后这一次,某人曾三次或四次任总裁的说法不能成立,监修、总裁频换导致康熙朝《明史》编修不能完成的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二十六年了卯(1687)春三月十五日,一颗智慧之星殒落了.宝应乔莱(子静)悲痛地写道:“嗟嗟(门音)公,少不逢时;赋达身老,莫竟所施;殚精笔削,穷年孜孜;血枯志竭,长与世辞.”①乔莱所悲叹的(门音)公,就是著名学者、书法家倪灿.倪灿(1626—1687),字(门音)公,号雁园.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人.自幼以学识渊博、书法秀绝闻名海内.但直至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他年已五十二岁,才得中举人.康熙十八年己末(1679),即他五十四岁那年,应征入京师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以一等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明史》纂修官.②此后九年,他与纂修《明史》、点校其他官方史书相终始,直到耗尽全部心血,与世长辞.③得知这一恶耗,他的许多朋友、同僚,都为这位才华横溢、勤奋诚挚而又命运多舛的学者的不幸流下了痛惜的眼泪.  相似文献   

4.
在《明史》修纂过程中,万斯同一直起着核心作用,他“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见《史学杂稿订存》,齐鲁书社1980年版),是实际上的总裁。在史馆,“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万斯同)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日:取某书,某卷某叶有某事,当补人;取某书,  相似文献   

5.
“春秋”是一个常用的词。你知道吗?它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它可用来代指时间,指整个一年。例:蝼蛄不知春秋。弹指间便是十个春秋。它用以指人的年岁。例:春秋方盛(正当壮年)。春秋鼎盛(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它特指孔子编修的一部史书,即《春秋》例:《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指编年体史书,或用作历史掌故著作的名称。例:《左氏春秋》(又名《春秋左氏传》),即《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属编年体的史书,是  相似文献   

6.
《四夷考》是明人叶向高撰写的一部记载本朝周边各民族和国家情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书。它对研究明史特别是明朝边防史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体例、内容、思想等方面对《四夷考》作了较全面的评述,重点指出《四夷考》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课文的出处和作者本文选自《明史》的《海瑞传》.《明史》是清朝政府乾隆年间张廷玉等修纂的. 张廷玉(1672——1755)字衡成,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乾隆时晋封伯爵,督修《明史》,任总裁,至1735年成书.著有《澄怀园文存》. 《明史》是我国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明史》以材料丰富,体例谨严著称.但因清初文网深密,修史大臣对清朝入关前的建州女真事实和南明诸  相似文献   

8.
史书中有“席父宠”一词,如:“(严)世蕃短项肥体,眇一目。由父任入仕,以筑京师外城。……剽悍险贼,席父宠,招权利无厌。”(《明史》卷308《奸臣传》)  相似文献   

9.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写作水平、史料价值较高的一部史书。本文从《明史》的构成、编修过程、史料来源、体例、不足之处等方面,对《明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评论。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是宋代历史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参加编撰工作的还有历史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早年爱好史学,在长期的阅览史书过程中,深感中国历代正史“烦冗”,很早就想编纂一部简明扼要的编年通史。“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司马光《进通志表》)大约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已经着手编撰,至治平三年(1066年)已经修成一部八卷本的编年史《通志》。司马光将书稿进奏皇帝,深得宋英宗赞赏,给司马光提供助手、书籍及其它笔墨缯帛等,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十分满意,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由,赐名“资治通鉴”,并为是书御制“序言”。因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由此得名。它是一部得到皇帝御赐的发挥资治与垂鉴功能的典型史书。资治与垂鉴不仅是司马光的作史宗旨,也是全书的精要与灵魂。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全书修成。  相似文献   

11.
清初学者谷应泰主编的《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纪事本末体名著,在清代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取材广泛,突破了以往纪事本末体史书专据一部史书改编而成、史料来源单一的局限,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明代历史之大势。书中大量的史论,反映出重视总结历史经验、经世致用的宗旨,见解深刻,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国榷》与《明通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榷》与《明通鉴》之比较陈欢,陈长征清人撰写的明史著作不下数十部,作为权威性的史书当推张廷玉主编的《明史》。而这是部奉敕编撰的官修史书,动辄忌讳,缺点不少,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明代尤其是明末的社会状况。因此,在研究明史时,参考私人著述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杨二酉是晋阳文化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雍正二年取得进士,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任《明史钞》、《大清一统志》和《文献通考》纂修官,并校阅《明史》等史书。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对台湾的巡视。他在台湾巡察的两年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台湾社会安定的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爱戴与尊重。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谏,经常向皇帝上疏陈述时政,得到皇帝的赞赏和肯定。杨二酉晚年回到故里晋祠,对晋祠名胜有过不少建树。纪念杨二酉,对于当前先进文化建设、弘扬晋阳文化以及反对台独,促进台湾和平统一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行《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社会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自光武帝到献帝时期(公元25-220年)的历史。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范晔,“志”的作者是司马彪。范晔(公元399-445年),字蔚宗,东晋、南朝刘宋时人,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家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范晔出身于世族之家,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为文章。刘裕建宋后,范晔入补兵部员外郎。宋文帝元嘉元年,他被贬为宣城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乃立志修订诸家后汉史书,这是其治《后汉书》的开始。范晔的生平著作,有《汉书缵》十八卷,集十五卷,录一卷,《百官阶次》一卷,但皆已散佚,惟有《后汉书》传至今。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它是一部独特的历史著作,与《国语》一样,是国别体史书,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的次序,辑录与十二国有关的史实497条,33卷。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讫于秦并六国之后,约当公元前452年至公元前216年。它可能是秦汉间编纂的史书,作者及成书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原来可能只是战国时期史官们记录下来的史料和纵横家、策士们用于揣摩、演练口才的文稿。这样的拼盘式的东西,名称也极多,如《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后经刘向整理,并定名为《战国策》,这一堆芜杂而错乱的文稿才变得流畅可读。  相似文献   

16.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史学,比起两汉时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这就是史书数量增多了。《汉书·艺文志》只于春秋类中著录了西汉人历史著述六种三百四十三篇。《隋书·经籍志》以史书作为四部书的第二部,而于史部又分为十三类。所著录四部书,存亡合计四千七百五十七种,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而史部书存亡合计八百六十七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在明清两朝均担任过史职,因此他始终以修国史为己任。早在天启初年他参与编纂《神宗实录》时就十分留心相关史料的搜集。他计划编纂一部纪传体《明史》,准备先作长编和事略,后作本纪和列传,并已纂修明史百卷,另编次明代文集百余卷,可惜毁于绛云楼一炬。流传下来的《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两书,在客观保存元明之际的史料及考订史料真伪、弥补前史记载的缺漏、订正前史内容的错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颇具特色。钱谦益对元末明初史事的编纂和考证,反映了他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他考证史事,严格遵循言必有据的原则,其考史的成果多被清修《明史》所采纳。他所采用的考史方法对清初乃至乾嘉考据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施闰章及其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闰章(1618—1683),皖南宣城双溪人。字尚白,一字纪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晚年又号蠖斋、矩斋。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官顺治、康熙两朝,曾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晚年奉诏纂修《明史》,官终翰林院侍读。施闰章是清初文坛、诗坛的名家、大家,与山东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其诗被称为“宣城体”。所著有《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学馀堂诗集》五十卷,以及《蠖  相似文献   

19.
康熙年间,清廷重启明史馆,因史料缺乏,遂向民间广泛征书,且一改顺治年间修纂《明史》的诸般禁忌,强调所征之书虽有忌讳之语,也不治罪,这为藏书家广泛参修《明史》提供了契机。清初藏书家与《明史》修撰关联密切,从进献、借阅所藏史籍,到草拟、编纂《明史》稿,乃至审阅、考订《明史》稿本,藏书家以多种方式参与《明史》纂修,且成绩斐然。藏书家与官修《明史》的互动,反映了清初特殊历史背景下清廷编修《明史》过程中政治与学术、官方与私家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20.
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籍的一种重要体例,它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述史事。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从唐代开始,纪传体史书多数由封建朝廷组织撰写。各时代编辑的纪传体史书颇多,其中常用的有二十六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上述纪传体史书历来称之为“正史”(《清史稿》除外),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即指这一系统。其中《史记》是通史,《汉书》开始为断代史。纪传体的体例,《史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汉书》改书为志,改世家为列传,成纪、传、表、志四部分;尔后的断代史(或是几个皇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