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冬在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爆发的抗击日伪武装侵略战争,是激成“西安事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次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进入全面抗战的前奏。经过“一二·九”运动锻炼的平津爱国学生和全国人民曾纷纷以积极行动支援绥远抗日战争。我当时是燕京大学新闻系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就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我和新闻系另外6个民先队同学受学生会之命,护送全校师生捐赠的一批慰劳前线将士的物资去绥远。由于我们都是新闻系学生,所以就把这个小团体称之为“燕大新闻系绥远前线战地  相似文献   

2.
一、在旅部 1942年夏,我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负责旅报《先进报》工作。这时正值一次反“清剿”斗争胜利结束,部队住在南通地区的一个村子里休整。一天上午,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同志的警卫员忽然来到编辑部通知我们说:“有一个大新闻记者来了,卢主任要你们快去接待他。”我和编辑卞庸中同志等随即跟着他来到政治部,只见卢主任正在和那个“大新闻记者”亲切地交谈着,还不住地向他敬茶。他每接过茶杯都仰起脖子  相似文献   

3.
我从三十年代中期起,就在上海同范长江同志相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时局的改变,又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和他相逢,并有一个短暂机会,在桂林“国新社”朝夕相处。解放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工作和其他关系,仍有若干接触。长江同志是我所尊重的卓越的新闻战士,也是我的诤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栩栩如生。他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的冤案,虽已平反昭雪,但我仍然觉得我应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我怀念长江同志的哀思,来表达我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党委约我写篇胡耀邦同志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期间的回忆文章,盛情难却,便写了这篇短文,他们说,此文准备收在他们编写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一书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正在全国猖獗一时时,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他在科学院主持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作为采访这个部门的记者,有幸和他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和他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那种正直的为人,绝不向“四人帮”妥协的气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上任不久,便着手主持“汇报提纲”的撰写工作。当时,…  相似文献   

5.
“我是学生” 198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编辑部领导要我向姜老汇报《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的框架设计和条目选收方案。当我到总编辑办公室,姜老立即走上前来,拉着我的手,热情地招呼我坐下,和蔼地对我说:环境科学是个新兴的学科,要编好《环境科学》这一卷,是不那么容易的。你在进行这一卷的框架设计和修订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工作渠道不通的地方,需要我帮助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1日,是严佑民同志逝世五周年纪念日.作为他生前的最后一任秘书,他的音容笑貌和他对党的事业的耿耿忠心,以及对子女、身边工作人员在政治上的严格要求,工作、学习、生活上的言传身教等,至今仍历历在目,令我怀念,使我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7.
高丽生同志是广东人,矮矮的个子,宽宽的脸盘,络腮胡子。解放初,他虽然任重庆《新华日报》的副社长兼总编辑,但他跟报社的一般干部和工人,工勤人员,在阶梯上下象棋,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在走廊上打扑克,为争一张牌,有时候吵得面红耳赤。人们都说,从外表上看起来,他简直象个伙伕兵。可是,他的确是个知识分子,写过不少很有质量的社论。  相似文献   

8.
正丰子恺先生是徐开垒记者生涯中长期关注的前辈大家,他在1956年《文汇报》复刊之际,敦请丰子恺先生重开了"缘缘堂随笔"专栏。新时期后,1983年再次在《文汇报·笔会》副刊披露丰子恺遗作《缘缘堂续笔》。他在几十年中撰写了十余篇相关的散文和新闻报道,并且与丰先生的子女保持了较多的联系。徐开垒这些有关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对记录、完善丰子恺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自有其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2006年3月20,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郭太风同志不幸病逝.郭太风同志生前曾积极为本刊撰稿,一直支持、关心本刊.值此郭太风同志周年祭日,本刊特刊登他生前同事,现已退休的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教师撰写的回忆文章,及郭太风同志的遗稿.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0.
机灵的读报人说,现在报纸上不仅会议消息多,带“长”字人的“二三事”也多了起来。文无定法,“二三事”的报道用简短的事例概括一个人的全貌特征,读者爱看,编者爱编,“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但也有出洋相的。譬如某市一位招生办主任曾拒请几次,拒贿几条香烟,该市一位记者便以“二三事”为题,给该主任戴上一项“清官”的桂冠。谁知不到10天时间,这位招生办主任就以累  相似文献   

11.
《当代图书馆》2006,(1):65-65
“图书馆周”活动起源于亚洲。最早有“图书馆周”的国家是日本。1923年,日本图书馆协会定11月1日至7日为“图书馆周”。第一届“图书馆周”的口号是“阅读使人坚强”,主要用意在鼓励民众学习新知识,以对抗欧美列强。不过到了昭和十四年以后,日本“图书馆周”活动逐渐被“读书普及运动”所取代。韩国在1946年也开始了“图书馆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眼下人们大都很忙。“一杯茶,几支烟,两张报纸看半天”的人虽未绝迹,但很少了。多数人是在工作、劳动之余读报纸杂志,时间有限。因此,千方百计让读者用最少时间看到最多最有用的东西,就成为记者、编辑、作家、讲话人的一大群众观点。人们花钱订报纸杂志,希望在并不集中、连贯的时间内,得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社会立  相似文献   

13.
<正> 潘树广先生悄然离开我们已经近一年了。20多年来,与先生在教学科研中一起经历困难,协力分担任务,共同欢享喜悦,其情其景时时闪现于脑际,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我们至今还没有适应失去了先生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4.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在坎坷经历与多彩生活中,每逢事业转折或工作转换时,有些事总是难以忘怀的。1977年11月中旬,我受命参加恢复印校的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他虽已鬓发斑白,胸膛中却搏动着那样年轻的一颗心;他虽然从新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却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地关心着党的新闻事业。他,就是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72岁的老新闻工作者丁济沧。丁老在延安“抗大”读过书,在延安清凉山办过报。此番他参加全国地市报“继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学术研讨会”回到延安,真是感慨良多。听到人们叫他“丁老”,他说:“当年我在这里,人们都叫我  相似文献   

16.
永恒的怀念──忆卢鸣谷同志二三事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技与出版》杂志社总编辑陈芳烈卢老与我们永别了。他走得如此匆匆,以至连最后一次为他送行的。c意都未能表达,想起来十分难过。记得在6月下旬,卢老请福海同志带了个口信给我,说有事要找我商量。我急忙给他打了...  相似文献   

17.
笑称自己是一名"影视知道分子"的谭飞,拥有一长串的头衔--导演、电视脱口秀主持人,著有<非典型性娱乐><娱乐江湖>等书5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广东省侨联青年委员,福建电视台脱口秀节目"新视觉--说吧"主持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化评论员.  相似文献   

18.
19.
晏阳初博士是四川巴中人,他荣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中国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他一生志不做官,不发财,把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年前后,吴晗同志为了配合学校教学和青年学习文化的迫切需要,先后主编出版了四套通俗的普及的知识读物,那就是,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地理小丛书和语文小丛书。语文小丛书出版得比较晚,一九六二年末筹办,一九六四年由北京出版社开始出书,到文化大革命前共出版了十八种。吴晗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前在北京市主管文教工作。他非常关怀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编辑语文小丛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通过它培养一支写作队伍。吴晗同志对这套小丛书的编辑方针、选题计划直到组织机构等都亲自过问,花了不少的精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化大革命开始,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