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2.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一直是西方现代学术领域的主流,在众多的反现代性话语中,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从"存在"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现代性哲学基础--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性根源--科学与技术的批判,为处于现代性危机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归家之途,即艺术与诗的道路.这样一种思路对中国的现代转型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具有二重维度.第一重维度是批判,首先体现在对现代性理论内核--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瓦解了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其次,针对现代性的"原本"--资本主义制度,利用"异化劳动"理论和"物的依赖性"理论对其进行了卓越的批判,指出它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是历史之必然.第二重维度则是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超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是超越现代性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50):92-93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建构要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建构的管理进行分析与论述。其现代性建构需要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才可以判定出来,特别是马克思对于形而上学与资本所进行的双重批判。在理论的层面上,其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清算现代形而上学的理论,反对资本的话语霸权,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语言,增强马克思主义对解释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以及对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6.
面对现代性的症候,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都从技术入手进行诊断,认为技术对人的宰制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现代性救赎的根本之路是"回到过去":海德格尔崇尚回到过去"诗意地栖居",鲍德里亚推崇回归原始的"象征交换"以彻底解决现代性困境;对人宰制的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本身,现代性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而不是技术,二者都远离了这一点,在现代性的建构上难免陷入迷途。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8.
刘瑾 《文教资料》2013,(19):55-56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与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他道出了现代技术的“集置”本质、形而上学的思想根源及现代技术所导致的人类与现代科学受控于“单向度”的技术意志危机。他认为追问构筑思之道路.思之道路即语言之路,人类应通过“思”与“诗”的对话拯救技术带来的种种危机,探求人类进入“诗意的栖居”的出路。其独特而深刻的技术批判思想对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的提出,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人类存在的重新审视,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他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了世界的四重结构这一思想,用以揭示技术时代对存在的遮蔽,克服技术本性对人的束缚和支配,使人从技术世界中逃避存在、背离存在的主体,蜕变为存在的守护者,栖居于由天地神人构成的四重世界中。  相似文献   

10.
本评述了海德格尔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尼采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在评述中,作展示了海德格尔心目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他的看法,指出了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不过,作同时也指出,从后现代哲学观点看,海德格尔仍然是用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他所说的本真存在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构成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意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物化现象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维度的批判;二是这一批判是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即知识论路向上展开的,其最终结果只能陷入革命的“乌托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诸矛盾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两大根基——抽象本体和抽象的人进行批判,颠覆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走向哲学革命,最终创立以实践作为其哲学根本观点的"新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其哲学革命则是其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虽然是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出发点,但二者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与其他哲学家相比较,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形而上学批判从"观念批判"转向"实践批判"、从"副本"批判转向"正本"批判与"副本"批判相结合、从理论变革转向个人摆脱抽象统治,由此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批判旨趣"的三重变革,彻底颠覆并超越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批判关系,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海德格尔有过由重塑形而上学到克服形而上学的心路历程。克服形而上学的主张明确之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时候或地方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些认识相互关联,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人本主义、本体-神-逻辑学等共同构成形而上学的本质特征。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向的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克服形而上学应纳入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路”中考察,“存在论差异”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问题,对古希腊思想的回溯捏拿住了形而上学发生的脉络并深挖出了形而上学的表象思维方式,此在、无、真理、语言、本然等则是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走向非形而上学之思的路途中的路标。  相似文献   

15.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的一个共同议题。海德格尔与老子都不满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都提出了解救人类危机的方法。尽管他们的方法不足取,但因其强调了人与世界和谐一体的重要性,故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哲学素以反对西方传统哲学著称,他认为,传统哲学研究的只是哲学的表层问题,即“存在是什么?”而他要研究哲学的深层问题“存在何以是存在?”即物之为物的问题。他进而认为,在物之为物的过程中,聚合着四重性因素即天、地、人和神,只有当它们同时聚合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事物才成为事物,世界也才作为一个整体生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及实践的最深刻、凝练的概括。马克思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人的整体生存方式或文化模式。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构成技术置身其中的整体文化背景;技术构成现代性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由外而内地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立足于现代人的生存实践,马克思展开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立足现代性批判的技术批判,因具有总体性特征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现为一种更为深切的文化批判,其实质是对现代人技术化生存困境的反思、批判与诊疗。  相似文献   

17.
经过研读相关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沉思一方面是其存在之思的必然走向,另一方面海德格尔的诗学沉思直接源于他对西方美学的批判。将西方美学还原来形而上学,这是海德格尔美学批判的基本思路,由此,他对美学的批判成为他批判整个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19.
对形而上学的超越与复归构成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批判与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中,通过对“在”本身的追问,致力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并把对新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与对人类现代生存状态的哲学追问和深切关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形而上学得以提升并向其本真状态复归。  相似文献   

20.
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区别与统一是现代性中最为本质的两重分殊关系,也是对"人们为什么要存在"问题的回答。整体(民族、国家、历史)对个体是否具有优先性以及个体意义向整体价值的过渡是否合理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的争论中仍然成问题。作为一种对该问题的切入方式,阿伦特认为重新考察康德"旁观者"概念可使得特殊物与普遍物关系中内含的四个层次得以澄清,但她在强调"复数的人"的境况时却打断了与康德的道德主体的直接关联,重建这种关联或可使得拥有理性自由的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得以各自扬弃其现代局限性,最终完成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