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格律诗英译之难在于意境之传达,声律之建构,风格之再现。有人认为中国格律诗不可译,我想主要指这个层次。由于英汉不属于一个语系,语言参数差别很大,各自诗歌的建构方式亦各不相同。西方英美等国为轻重语言(stress language),其格律诗,词虽长短不齐,每行不计词数,但须计音节数目,以轻重节奏为韵律,英美格律诗篇有押韵者,如“英雄对偶体”(heroic couplet),“十四行诗”(sonnet)等,亦有不押韵者,如无韵体(blank verse),无韵格律诗特别出现于莎士比亚戏剧与弥尔顿的史诗中,但仍有抑扬顿挫之节奏。英国诗坛至今仍继续有韵诗与无韵诗两大传统,而美国诗歌当今似乎更强调口语节奏、自由体和新意象。汉语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其格律诗以平仄为节奏之本。中国诗歌一向押韵,无韵既觉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种语言本身的"素质"不同,形成诗节奏的方法也不相同,但其共通之处是:节奏是由同一类基本单位的不断重复、反复回旋形成的,这一基本单位即诗的基本节奏单元.汉语诗的节奏是顿歇节奏而非音步节奏,其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由不同音顿向外发展构成音顿节奏体系、意顿节奏体系和行顿节奏体系.汉诗音顿节奏的特征是:其节奏点是音组间的顿歇,顿歇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义双重性,顿歇显示了汉语语音的优越性.汉诗音顿节奏植基于汉语语音特征,确立汉诗是音顿节奏的观念,就能揭示古今汉诗音律的本质特征,新诗诸多复杂的音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英语诗歌还是汉语诗歌,诗律单元都是一种双重结构,即是音律节奏单元和言语节奏单元的结合。文学革命后,一方面面对无形式的批评,另一方面面对无法援用声律的困境,中国新诗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即转向英诗等时性重复的音律观念,利用音组来建立诗律节奏。这种诗律单元被认为是绝对存在的,它以词语和句法为判定标准,它的基本节奏单位是二音节音组和三音节音组,它在诗行中组织的原则是等时性反复。但这种诗律是相对的,它的单元并不是真正的诗律单元,词语和句法是相对的判定标准,二音节音组和三音节音组的基本节奏单元是机械的、不合理的认识,等时性重复原则与言语节奏本身是矛盾的。这种诗律单元其实是言语节奏单元,以这种单元建立的所谓格律诗,其实还是自由诗。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的复兴,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也在复兴。我们应主动用外国语和世界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以文化的自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对话。中国传统韵文的存量几近世界各国同类作品的总和,应大力挖掘利用。笔者在几十年从事中外文诗歌创作与翻译的体验中,提炼出针对汉语韵文作品的仿诗式译法,以期尽量有效传达其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让世界真切感知中国传统韵文的格调。该法无意于只顺应目标语的韵式,更不取随意押韵或韵脚若有若无的失律处置,而明确主张严格用韵坚持复制各类诗词的一切韵式;又以可量化的方法把各种长短诗句按音节比例(如1∶2、1∶1.5、1∶1,一篇只选定一种)转译为相应的长短诗行。但同时译文诗行的节律也必须尽量严格遵用目标语的各种正规诗步(音节数转换和诗步及其类型之协调备有细致的应对措施)。这是一套追求汉外合璧理想境界的创新译法。笔者以《千字文》《三字经》、经典诗词曲、毛泽东诗词等译文为例,与读者分享并交流仿诗式译法探索之体验。  相似文献   

5.
格律体新诗的审美价值格律体(实际上还包括半格律体)新诗是对自由体新诗而言。新格律体在篇无定节、行无定字、不计平仄等方面区别于旧格律诗;在节有定行、行有定拍、换韵有序等方面区别于自由体。用史的眼光看,新格律体的语言排列组合的方式已完全不同于旧格律体的排列组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一场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格律诗是一种传统的诗体,在自由体新诗崛起兴旺的新时期,又有格律、半格律体新诗的产生和发展,这证明了格律诗的审美属性有可承袭的因素,格律体新诗更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而柯尔克孜语是柯尔克孜民族的母语.声母、韵头、韵腹、韵尾是构成汉语音节的主要成分;而柯尔克孜语音节的构成成分为起首音、过渡音、领音、收尾音,复辅音、复元音.文章以音节的类型、音节结构发展特点和音节可以划分,来比较汉、柯语音节结构的异同,以期为语言教育学习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7.
现代诗派在继承西方象征主义的"契合论"和"纯诗"理论的同时也进行了自觉地创造和发展,他们否定了西方象征主义由"契合论"而引申出的过度神秘暗示以及由这种神秘暗示所导致的抽象晦涩的诗风,而是追求一种朦胧含蓄的诗风;在继承"纯诗"理论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气质意蕴的思想有所继承,从而为中国现代纯诗的建构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推进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所知最早韵图为行于宋代之《韵镜》。《韵镜》已经相当成熟,其前唐代究竟有无韵图,至今仍有不同意见;韵图模式如何,尚没有具体论及。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本身的内容反映,它是基于一种韵图而述的,这种韵图与《韵镜》在基本结构上很相同,推知《韵镜》是由它发展来的。释守温是唐末人,其韵学残卷可据以考知唐代韵图及有关门法的大体内容,弥补对这方面了解的不足。唐代等韵图的结构是:三十字母以唇、舌、牙、齿、喉五音为序,各部位基本以清、次清、浊、清浊为序;每栏分四等,区别洪细;四声相承。唐代亦有门法,如音和、类隔、凭切等,为宋代门法滥觞。唐代韵图和门法反映唐代等韵学的水平,包括对音类、音值审辨的精细程度。其中,“重轻”是分辨等第的,与韵母、声母的洪细都有关系。此卷还反映晚唐西北方音,其中有确凿材料反映晚唐轻唇已在轻唇十韵中分化完毕,正齿音二三等相混,正齿音浊塞擦音床与浊擦音禅相混,洪转为细与浊塞擦转为浊擦有关;觉、药合流,职德与陌麦昔锡相近。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张从词体的特征出发来研究词的起源。词体的本质特征是律化的谱式定型,包括各词调的音乐形式的定型和歌词的句度、用韵方式和字声组织方式等格律形式的定型。词体的形成是多因的。它继承发展了诗三百以至汉魏六朝乐府的传统;是汉语声律原理在杂言歌词中成熟运用的产物;音乐的大发展为词体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中认定词体萌芽干齐梁而形成于中唐,其标志是人们自觉地按照定型的谱式填词。  相似文献   

10.
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诗和诗论的独特性已为研究界所公认,且近年来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论述。本文从废名的诗与诗论的文本出发,着眼于废名诗学观念对新诗本质理解的可能意义,结合废名的诗作及三十年代的诗学氛围,对废名的新诗观重新作出了申说。本文认为,废名关于新诗诗质的要求体现为两点:一是诗的“当下”性,一是诗的“完全”性,他的讲稿和诗作印证了这两个特点;而废名更为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充分地觉识到了新诗语言的“散文化”特性,指出应该依据这种语言的特性来建构新诗的形式,这对新诗本质的理解与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为廓清东西方学习理念的差异找到了文化归因:欧裔/西方人的学习模式偏重心智取向,中华/东亚人的学习模式偏重美德取向,这是由东西方悠远而迥异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一方面,它们各本其宗,各有所倚;另一方面,文化涵化等因素促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伴随全球化的推进,教育改革者既需"深造自得",亦需"左右逢源",洞悉两种学习理念各自的长存价值,将中西不同学习类型的功能加以耦合,建构"心智+美德"模式应该成为理想的育人愿景。  相似文献   

12.
韦昭注对《国语》的训释展示了汉语词汇从单音走向多音(主要是双音)的发展轨迹,具体表现为在直训中把单音词训释为双音词;在串译的过程中把原文的单音词变成双音词两个方面。韦昭注中的双音训释词从构词方式来看,主要是同义、类义联用式复合词。从原文和释文的对比来描写汉语的双音化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释“蟆”     
"蟆"是汉语中表示"蛙"义的最常用核心语素,由甲骨文中殷商汉语词"黽"的语音发展而来。"马、蚂、妈、麻、黽、巴、蚆、霸"是"蟆"的音同或音近字,它们是同源关系。"蟆"和"婆、母、乸"等虽然语音相近,但并不同源;后者为壮侗语族中的"母"发展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4.
北师大100年来的汉语言文字学,走的是既继承优秀国学传统,又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而不断创新的道路.20世纪20-40年代,这里是富有革新精神的国学大师聚集的传统语言学重镇;50年代开始,学科点吸纳了新学术思想而发展出新的汉语言文字学,介绍了训诂学,确立了古代汉语课,建立了全新的现代汉语教学系统;80年代,呼唤训诂学的复兴,提出训诂方法科学化,在清理传统、探讨原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古代汉语词义学,同时用梵汉对音和汉藏比较的方法发展了音韵学;80年代末以来,进行了面向社会、面向应用的现代化改造,解决了传统学科观念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实现古今汉语的沟通,人才培养进入全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传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不能指导新的社会现实,当下必须构建"新集体主义"。考察整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及传统集体主义,并依据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来界定"新集体主义"。构建"新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提倡个人主义的同时,以集体主义来引导个人主义,其基本内容为:建构集体德性;实行法治;大力提倡自我牺牲精神。"新集体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从构造看,汉语中存在着专用和通用两类三音节V/A于附缀体连续统;绝大多数附缀于在后附过程中纷纷脱落,真正的V/A于三音节词汇词几乎不可能形成。从发展看,介词于错配为附缀进而脱落是个渐进的动态过程,附缀体V/A于到零形式V/A,经历了由语用变异到语法功能的演化过程。从后果看,附缀于的脱落会导致原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从成因看,双音节音步的韵律制约是于脱落的最基本动因,附缀于的羡余性以及零形式表达的经济性更适合严整、简洁的语用需要,也驱动了零形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侯胜 《教学考试》2023,(27):34-38
<正>二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大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提升思维,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车轮式单纯以知识网络为导向的二轮复习已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新高考要由传统的“知识、能力”评价向“知识、能力、素养、价值”综合评价转变,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又兼具个性的现代化人才。  相似文献   

18.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父母、教师、同伴及其他人的帮助,如同建筑工人需要依靠支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大厦。本文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依据,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增强家长能力;借助网络支架,畅通交流渠道;构筑课程支架,创新互动平台;引进助教支架,密切家园关系等四个方面来促进家长科学育儿素质的提高,密切家园关系,提高共育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的课程——艺术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以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促进艺术学科内部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实现培养目标,是艺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它与以往课程相比,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在课程的设计上,从传统的分科教学转变为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在学习内容上,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段递进,转向强调学生艺术…  相似文献   

20.
"校企互嵌、工学结合、旺进淡出"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依据"旺进淡出"原则灵活安排和组织教学;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和集群优势;建构"137"实践教学体系,形成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方式。通过从培养行业"新手"到"专家"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打造高职混编教师团队来增强高职教师主导力、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机制来提升企业主动参与度、以行业新业态促进专业发展来创新专业群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