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记录     
正@陈尚君:1954年,张幼仪在失婚32年、已经54岁、客居香港时写信给儿子:"母拟出嫁,儿意云何?"儿子徐积锴回信:"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相似文献   

2.
6月21日,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夜读《杭州日报》,看到头版头条消息《纪念定海保卫战公祭三总兵典礼在舟山举行》,他问:“三总兵是谁?”因为报上没写明三总兵的姓名,我凭印象替报纸交代了背景。儿子又问:“总兵是什么职务?”我说不出,报纸也没有介绍有关资料。儿子与我至今存疑。 次日,找出省城另4家报纸,这一报道都登在头版头条,可见各报对这一报道的足够重视和兴  相似文献   

3.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4.
王正明 《新闻前哨》2003,(12):24-25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个细节,至今在我脑中萦绕:焦裕禄顶着风雪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向一双膝下没有儿女的老人问寒问饥,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也是本文作者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我党新闻战线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读者来信     
封面反馈@潇洒一生006:是否英雄,见仁见智。希望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李庄一案尽快给出结果。@问天之剑:李庄只是为代理人最大限度争取权益的律师,不必被捧入"神坛"。@守卫蓝色海洋:李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美或丑、黑或白、善或恶,谁能告诉我?@山野牛仔:行政权力过大且无约束恐怕是李庄案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故事片《面包师的儿子》(八十年代曾在我国公映)。一开始呈现一幅热闹的场景:威尼斯的狂欢节,一群意大利青年男女笑得前仰后合,正围聚着朗读一本书。哪一本书能赢得他们一阵阵笑声,不怕笑痛了肚子呀?原来那是意大利人民最喜欢的古典文学名著《十日谈》。谁能板着脸儿阅读这部名著呢——除非他没有一点幽默感。打开《十日谈》,这里洋溢着对人生的热爱,你来到引人人胜处,就像引发了火药线,不可抑制的笑声突然爆发了。意大利著名的文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12,(16):26-28
正2012年5月5月优异策划:☆《谁的建筑》,《中国周刊》,5月23日简介:是谁建造了那么多奇怪、备受争议的新建筑?又是谁拆掉了那些富有中国韵味的老建筑?是建筑师?还是资本和权力?后者有权在这块土地上肆意搭建他们想要的建筑吗?平民在公共建筑上又应该有怎样的发言权?建筑应该属于谁?《中国周刊》5月刊封面故事"谁的建筑",对当前中国建筑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剖析,专题由"如果建筑有恙""谁的‘福禄寿’"、"平民建筑匮乏症"、"九十五级台阶"、"如  相似文献   

8.
瓜子……脸     
我平日在炒货店里看到去皮瓜子仁,总有荒唐的联想:那些瓜子如何去壳,是工人用嘴嗑的吗?那岂不粘满陌生人的口水……但在《金瓶梅》里,分明是她的口水、他吃得自然——潘金莲、郑爱月和王六儿都曾送亲口嗑的瓜子仁给西门庆。一如明代的民歌《桂枝儿》:"瓜子仁儿本不是个希奇货,汗巾儿包了递与我亲哥。一个个都在我舌尖儿过……休要忘了我。"细说起来,瓜子还真是特别。它品类繁多口味各异,且王侯将相要嗑,才子佳人要嗑,平民百姓如你我更是常嗑不厌。明代太监刘若愚说,朱元璋"喜用鲜西瓜  相似文献   

9.
理解的媒介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摸鱼儿》词,里面有一句:“脉脉此情谁诉?”也许因为这首名词中有此佳句,所以《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第四版的一篇通讯用了这句词作为标题,就显特别有韵味,令人喜读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本书,叫《谢谢老谢》。这位"老谢",大名叫谢泉铭,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个子不高,但读完《谢谢老谢》一书,我想到的是鲁迅作品里的一句话:"需仰视方见。"我是认识老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70年吧,他在《解放日报》编文艺副刊。我已记不清是谁介绍我们相识的,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然清晰。那天,可能是我提到了报上一位女诗人的  相似文献   

11.
正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于2013年12月21日、22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映,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中国延安精神研究生会会长李铁映观后特别称赞,认为《延安延安》很好地诠释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观、国家观和艺术观,决定着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是什么样的神奇故事,牵动着人们魂牵梦萦的烽火记忆?或许,我们可以从《延安延安》影像故事创作始末,探究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2.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13.
本刊特约记者:肖老师,您好.2005年7月8日,"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论坛发表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在图书馆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作为<宣言>诞生的见证者,您能给我讲讲<宣言>的核心理念吗?  相似文献   

14.
琼瑶剧教母刘立立,是台湾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女导演,其执导的大部分琼瑶剧《雁儿在林稍》《一颗红豆》《婉君》《在水一方》《庭院深深》《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聚散两依依》《鬼丈夫》等,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2010年10月3日。在她生命的尾声,她与一个男人45年的爱情终于有了结果——两鬓斑白的他,微笑着把一张崭新的离婚证书亮给她看:我可以娶你了!你,要不要嫁我?  相似文献   

15.
传统笑典     
秀才 有位秀才,年将七十,妻子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因有了年纪而生的,就取名年纪,隔一年又生一个儿子,似可以读书,就取名学问。再隔一年又生一儿子,笑道:“这么老了,还生儿子,真是笑话。”因此取名笑话。三弟兄长大了,无事情做,叫他们进山打柴,回来后,丈夫问:“三个孩子,谁打的柴多?”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攀高 有甲乙二人同行,甲看见达官贵人,就对乙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见了我难免下车相见,不想麻烦他。我回避一下。”没想到避人官员的住宅内,官人见了诧异说:“是何混蛋,藏在我家,想干什么?”叫外人痛打一顿,赶走。乙问:“既是好友,为何受  相似文献   

16.
《档案管理》2007,(4):58-58
1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附件中的表格如何填写?填写的要求是什么?由谁填写?是否必须--填写? 答:《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如何填写其附件中的表格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规范》"6.2电子文件的登记"对电子文件登记表首页及续页如何填写、由谁填写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记者》2014,(2):10
《中国记者》2013年第12期"焦点"栏目刊发组稿《有多少诱惑与风险——向新闻寻租说不》。由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撰写的《新闻寻租与行业自律》引起读者热议。@中国记者杂志:【财新王和岩:我所经历的新闻寻租与行业自律】1999年,我来北京一家杂志社当记者。之后几年,辗转几家媒体。在这段时间,我知道了做记者有车马费、铲事费、提成费,甚至有偿新闻等诸多灰色收入。也知道还有一些媒体和媒体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着这种不光彩行为,捍卫着媒体人的尊严。@张志安:#推荐阅读#车马费、铲事费、发行费……用制度去隔绝。这也是我为什么尊敬@财新传媒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点说明     
中国记者编辑部: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1988年第10期刊登了署名“即言”的短文《一个疑点》。我是新闻照片《我要上学》的作者,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短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点:“照片上四个孩子挂的牌子全出于一人的手笔,谁写的?谁组织的?如果是某一学生家长出面组织,也未可厚非,但不加以说明,就难免令人怀疑到拍摄者自己所为”。如果“即言”作者仅仅是怀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的口径和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电台到现在的上海东方电台,我做“广播人”已有九年。在1995年,我与一档有趣的节目结缘:收藏。因为是在素有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的上海工作,又时不时地与各位收藏大家频频交往,所以人家总是忍不住问一句:哎,金亚,你收藏什么?我一无财力,二无时间,就是有些收藏爱好,在“大家”面前也是“小打小闹”,就总是随口笑谈:我呀,收藏“声音”呗! 1996年,我采访《上海浦东》邮票的设计者之一张安朴先生时,结识了他的儿子——一个胖乎乎的小画家张乐陆(小家伙也已设计了好几套邮票并发行)。没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0月25日,《咸阳日报·周末版》在一版刊发了一条题为《张军为服兵役的儿子订阅〈成阳日报〉》的新闻;同年11月4日,《兰州晚报》又在 B1版刊发了同一作者采写的同人不同事的新闻《子参军牵挂家乡事父为儿订兰州晚报》。笔者读了这两则新闻,总觉得有几句话要说。我不敢断言这位叫张军的父亲为儿子订阅《咸阳日报》、《兰州晚报》的事实有假,但新闻中所反映的有些地方明显属于编造。比如,《咸阳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