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20年代文坛上,“革命加恋爱”的作品曾经风行一时。当时年仅20余龄的魏金枝却不为所动,他凭恃自己的生活积累,来描写他知之已稔的人物,叙述他乡土味浓的故事。在初登文坛的10多年中,孜孜不倦地创作乡土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标一格的作家,为乡土文学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魏金枝最初的文学活动,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他在《柔石传略》中说:“五四运动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和鲁迅发生过争论,受到过鲁迅的批评。魏金枝就是其中的一个。1935年,就如何看待文坛上文人相争的问题,魏金枝和鲁迅有过争论。鲁迅写的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文章中,有两篇就是专门批评魏金枝的《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的。这一场文坛上的争论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不得什么重大事件。但是,鲁迅是很重视的。他在编《且介亭杂文二集》的时候,把魏金枝的这篇文章附在他的《三论“文人相轻”》的后面作为“备  相似文献   

3.
正金枝说她爱袁哲。她一直这么说,不断地说。每次同学聚餐,她都挑袁哲对面的位置,种种怪模怪样儿,截获他的注视;要么就手支着下巴,盯到他浑身发痒。"你的目光把我脸烤红了。"袁哲抗议。"我的目标是把你烤熟,"金枝说,"外焦里嫩,片成一片片儿的,吃掉。""烤鸭——"我们冲袁哲笑,把"鸭"字拉得老长老长。袁哲拿我们没辙。他拿金枝更没辙。在我们这拨儿高中朋友里面,袁哲在校园里待的时间最久,本科读完读硕士,硕士读完读博士,博士  相似文献   

4.
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是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和代表作家,享有"赋祖"与"赋圣"之誉.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高唐赋>中用"云雨"来表达性爱,"云雨"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他的<大言赋><小言赋>是中国最早的游戏文学作品.他不但塑造了爱神与美神高唐神女,而且还塑造了超级美女东家之子,是中国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美的作家.他不仅描写了凡夫俗子、少男靓女的性挑逗与性放纵,而且还展示了帝王乃至神灵的性饥饿与性冲动,成为开启中国艳情文学的祖师.他的<高唐赋>对巫山的自然景观作了全面细致的描绘,是中国最早的山水文学.宋玉是中国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标志性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作家和纯文学作家.他与屈原并称"屈宋",同为中国文学之祖.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与反思"重写文学史"的缺陷与偏狭,在理论上注重文学历史现场的还原,注重文学与特定历史的重要联系;实践上将晚清小说、少数民族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纳入"重评"视野,最大限度还原和丰富"重写文学史"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当中,彩笔梦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自从江淹梦得彩笔文思大涨之后,历代文人常有此梦载录,并衍生出诸如"彩色笔梦"、"砚梦"等同一性质的梦意象来.彩笔梦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其与文章、功名的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彩笔梦蕴藏着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身文学成就的渴望."彩笔梦"中的彩笔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神性,与弗雷泽所描述的"金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触染率"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1900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九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东乡白泥坎村。原名魏义荣,小名荣佬。祖上世代务农。祖父魏金才、父亲魏仁富,母亲叶金妹都是勤俭朴实的农民。祖父非常严厉古板,对魏金枝一生影响很大。1910年10岁进本村私塾读书,同时为家里放牛。对家乡地方戏“的笃戏”极有兴趣。1914年14岁插入离本村十五里路的棠本溪村的东明小学堂四年级读书。遇一位好老师竺大鹏,他是晚清的末科秀才,有学问,教法又好,为魏金枝后来从事文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9.
春神句芒     
正年度策划——说起童话,我们熟知世界上有名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也对花仙子、女巫、小矮人、魔法师这些西方传说角色如数家珍,但你能说说我国传统的童话角色吗?上古的神话、传说、童话……大家有没有关注过?本期开始,小编带大家去寻找那些藏在神话、传说里的童话元素,看看我们民族从远古时代,都有哪些经典的童话角色,又是怎样发展壮大的……《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gōu)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唐代诗人阎朝隐:"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唐代李商隐:"佳期不定春期赊,春物夭阏兴咨嗟。愿得句芒索青女,不教容易损年华。"  相似文献   

10.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11.
《打金枝》的产生至成熟呈现出从正史到野史、戏曲的发展轨迹。剧中主要人物身份都与《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所录相符,而“打金枝”的经典情节则未见记载,《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郭暧与公主口头相争一事。《庆丰年》、《隋唐演义》、《满床笏》、《唐宫二十朝演义》、现代《打金枝》等文人创作先后增加了“拜寿”、“打金枝”、“连升三级”等具体情节,并提炼出了表现“郭氏一家富贵”和“唐代宫廷礼仪与民间礼仪的冲突”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张协洛阳二赋,指的是《洛禊赋》和《登北芒山赋》这两篇描写洛阳的赋作。张协是被钟嵘《诗品》列为十家上品者之一,由于张协的作品流传较少等原因,对张协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他的赋更没有人问津。本文论述张协这两篇赋产生的背景,文化的或历史的意蕴,指出这两篇赋,一作于前期,一作于后期,由于社会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格调和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异。最后指出,同样一个诗人、赋家,在他们不同时期的诸多作品中格调和风格存在差异,这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史上是不难见到的。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天才的作家,是一个敢于标新立异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心理描写,也不同于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描写。他的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描写,我们甚至可以说非理性心理描写是劳伦斯的独创。 一 文学的心理描写在文学史上很早就已开始,《荷马史诗》和古希腊罗马悲剧作为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其中就有了心理描写。在欧里庇得斯的名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杀子前的独白,就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妻子爱子怜子又不得不杀子的复杂的二重化心理。但这些心理描写在文学史上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文学作品真正深入到人物心理世界的是托尔斯泰。在他之前的作家如司汤达、巴尔扎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史中,围绕着经典的写作可以说是一个铁定的惯例,如果我们反逻辑去思考,这一理论的形式逻辑关系和既成的文学史事实就可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之一是围绕经典写作文学史是不是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之二是经典是如何造就的,是否具有正当性?由于文学史写作思路、方法、模式等方面已固定化,目前呈现的当代文学史文本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学史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或部分的,我们很可能是在虚假的"历史想象"中接受文学教育,形成我们的文学认知模式。当代中国文学史如何写作?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就可能成为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命名”的讨论、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 研究对象的界定、世界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确 认,乃至如何编撰“20世纪华文文学史”的研讨,进而转入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草创历史的描 述,均取得了众多成果,标志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从课题性研究转入对一门学科蓝图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6.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所著The Golden Bough在国内有多个译本,都名为《金枝》。其中,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汪培基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金枝》(简称民间版)是最早的中文译本。赵昍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金枝》(简称安徽版)是在民间版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安徽版不能称为翻译,而是以民间版为底本的改写,不是英译中而是中译中,即把别人的中文"翻译"作为自己的中文。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海外华文文学,以华人文学与华裔文学为主体,属于外国文学范畴,而不是中国文学范畴。只有对世界华文文学进行认真的研究,对各国华文文学及其所在国的历史与现实"语境"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才有可能逐步建立编写汉语文学史应有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性的各种文化交流愈来愈趋于密切。海外华文文学作为~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一向致力于出版后台和海外社会科学研究专著的驾江出版社,干1993年12月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无疑是迎台了时代需要,且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文学研究专家所亟需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诚如该书主编陈贤茂先生在后记中所说:“海外华文文学如果从1919年算起,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很少介绍到中国来。在中国大陆介绍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是最近七八年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陆士清是普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是提高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带头人。他搞华文文学的普及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搞华文文学研究的提高,则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的《探索文学星空——寻美的旅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华文文学作家作专门性的研究,把作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为华文文学大家写评传;三是注重问题意识,揭露和揭示了华文文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