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培育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对生活的幸福的感受,进而培养出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德性,使学生既感受幸福且有幸福的行动,从而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因此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培育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以及对生活的幸福的感受,进而培养出与幸福生活相关的德性,使学生既感受幸福且有幸福的行动,从而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教师德性是创建学生教育幸福的内源性基点,在教育实践场域中,学生教育幸福缺失的直接原因是教学中大量非道德现象的存在,而其内源性根源则在于教师德性的缺失。拥有德性的教师,一方面,能够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出发,保证教学的道德性,为学生缔造教育幸福。另一方面,还能引领学生提高幸福能力,自由自觉地建构教育幸福。  相似文献   

4.
德性幸福是孔子幸福观的主要素之一,其德性幸福的实现依托于主体理想人格内化,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着理论内核式的相通,即都强调主体对于德性规范的内化。然而,孔子德性幸福是对行为主体行为自觉的高位思考,他预设着"德福一致",这一德性实施路径具有理想性,它难以抵制美德口号下的虚伪人格以及普遍的社会道德失范。因此,孔子德性幸福缺失了保障个体美德实现的社会制度伦理上的"善",这与当前高校德育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相同的。因此,孔子德性幸福观对高校德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对孔子德性幸福观进行解读,并试图揭示出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相同困境。  相似文献   

5.
试论主体性德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近年来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性德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主体性教育向纵深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谓主体性德育,概括而言,指的是学生主体在教育者引导下,自主地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有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德性的发展是主体健康发展的支撑,学生德性的建构是主体的自主建构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对这些理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人的主体性及其教育的认识。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的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也是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的的共同之处,在幸福教育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和谐德育。幸福教育离不开和谐德育,和谐德育也离不开幸福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对学生进行最好的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幸福感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分析幸福教育与和谐德育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让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 教育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德性解放、人生幸福的达成问题,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发展及人生幸福是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超越“知识本位”的创造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学生德性生命的发展与提升,重视学生德性生命的自主成长,也即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念必须回到“德性本位”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8.
活动德育课程是活动课程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德育课程的主导类型。活动德育课程中最为可贵的元素是课程中的实践属性,正是由于这一属性使得它被赋予了不同于学科德育课程的非凡意义。其一,活动是教育对象获得德性的根本途径;其二,活动体验有助于创设主体道德发展的情境;其三,功能的互补性有助于推动学科德育课程价值的实现;其四,高度的参与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性主体精神的发展;其五,活动课程化有助于保障德育功能的长期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对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影响他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本文试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选择恰当的德育渗透方式、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增强教学中教师德育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论述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建设,进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是教育学的重要议题。幸福不是快感,而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教育只有引导人追求和实践美善生活,才能促进人的幸福。同时,教育促进幸福,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获得有益于实现幸福的生活能力和内在品质,另外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育者提升和发展德性,实现人格精神的优秀。惟有德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幸福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实践,一方面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沉思。而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思辨并不是与伦理德性生活所不相同的另一种生活。人的幸福的实现离不开展现优秀与高贵德性的公共生活。教育在关怀个人美善的幸福生活实现的同时,应当更加关心实现个人幸福生活的公共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12.
重视隐性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 《湖南教育》2005,(16):34-35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中介和手段。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这一目标同样是可以通过德育课程去实现的。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在于育德性,具备这一特征的课程有两类,即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指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公民课等,是为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按照预先编制的课表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以及道德、情感、意识、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隐性德育课…  相似文献   

13.
在道德教育中,德性与德行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班主任要坚守“班会”这一德育阵地,借助班会解决学生行为失范的问题;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高地,以系列性的长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支架,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以学科育人,以学生与学科知识的双向循环来开展生命对话,实现生命的觉醒,开拓德育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德性进步与教育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社会需要德育 ,人类追求德性进步 ,德育需要社会化、现代化 ,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国当前德育社会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就注重与自然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一、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德育生活化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小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其德育目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生活,依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遵循人的生长"有序"这一自然规律,分层分次,由浅入深,由低向高,螺旋循环盘升的原则制定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冯光 《江西教育》2004,(11):26-26
学生德性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反思束缚人的传统德育,借鉴发展理论和德育理论新成果,科学认识新世纪发展新趋势、现代德育新走向的基础卜提出的。从个体德性层面探讨发展性德育,对于构建整个发展性德育无疑具有理论参考意义.特别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准发展性德育的构建基点。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环境教育思想颇具特色,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大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并要注意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从而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提升同情心,培养德性,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苏氏的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即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德育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注重德育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实现德育社会化,发挥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幸福关涉"人"的幸福和教育发展。但对教师幸福的误解,既影响教师幸福的获取又使教师职业道德处于不义之地。教师幸福应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的统一。规则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社会条件和工具;美德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既是获得教师幸福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又是教师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教师职业道德既不是教师幸福的绊脚石也不是教师幸福的代名词,而是教师幸福的促成者。现实中二者往往相悖,关键原因是不正确的教师幸福观、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师德对教师幸福构成的非唯一性,等等。这正好为实现二者一致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能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知性德性。知性赋予学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德性是学生做人的底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虽然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许多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一直以来提倡道德教育,涵盖丰富的德育思  相似文献   

20.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格,德性需要培育。针对学生德性缺失的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学德性培育的思路、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实施"责任性"教学,实现道德引领;创设自主课堂,提升学生道德认识;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锻炼学生道德意志;建构师生有效交往,浸润学生道德情感以及整合德育力量,共同促进德性养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