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曲选》是明臧懋循选编的,它是现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元杂剧选集,也是研究元明时期语言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书中出现了大量的ABB结构,按照其构成方式,可以分为构词形式和构形形式两种。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先秦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品。主要是记录孔子教学的话以及师生之间的问答,由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记忆和笔记记录写成。《论语》上承《尚书》、下启《孟子》、《苟予》等,它的语言精确,篇幅简短,风格朴素,在先秦散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就以下三个方面,略谈《论语》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是“讲笑话的好手”(鲁迅语)。他的《竞选州长》是一篇深刻揭露“自由竞选”的丑恶本质,辛辣讽刺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虚伪性的杰作。小说的语言有力地显示了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叙述语言,摘引文字既协调又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4.
《竞选州长》的课文练习二,人教社教参提供的答案有两处是不正确的。第一处是“我”被诬陷有“小偷罪”时的心情。教参认为是“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提心吊胆。”其实这是被诬以后产生的心情。有语言事实为证:“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渐渐”这个词告诉读者,产生这种心情不是在当时,而是在受诬以后。“我”受诬时的心情可以从“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吗?”这句原话中得到答案,这是个反问句,表达强烈的愤怒的感情。所以答案可以是“感到十分气愤”.从感到气愤到对报纸有戒心,写出了我既气又怕的心态,表现出“声誉还好”的“我”在那种环境中的窘相,足见诬陷者的卑劣和无耻。  相似文献   

5.
《绝唱》这篇美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很大程度得益于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多"变"的艺术笔法。一、衬托中有"变"文章为了表现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运用"戏园盛况"、"琴师弹琴"、"黑妞演唱"进行衬托。同是衬托,作者却写得同中有"变",摇曳多姿。"戏园盛况"侧重用观众的表现进行烘托。写戏园里人来得早,来得多,且各阶层的人都有。并将戏园里的嘈杂场面与白妞出场的肃静形成对比,极力渲染出一股"白妞热",很好地烘托出白妞的歌唱具有雅俗共赏、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琴师弹琴"则侧重于以琴声衬歌声。弹琴为后文的伴奏埋下伏笔。那抑扬顿挫、入…  相似文献   

6.
一、话中有话,突出个性戏剧的对话,讲究话中有话,即有潜台词可挖。话中有话,才能性格化。《祝福》虽是小说,其中人物的对话却可谓句句性格化的。例一,四个“四叔说”——勾画出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嘴脸。“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既是祥林嫂的婆婆“要_她回去,”他当然无话可说了。“可恶!然而……。”四叔说。“可恶!”是四叔得知祥林嫂是被其婆家,串通卫老婆子抢走的“报告”时,感到冒犯了他的威严而表示的恼怒。“然而……。”却是他发火时旋即记起不能失掉封建伦理的体统,祥林嫂是逃出来的,“这不好”,即使被  相似文献   

7.
<谭嗣同传>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粱启超为好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篇传记对谭嗣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进行了介绍和颂扬.文中叙述谭嗣同入京参与变法维新到血洒刑场的部分很是感人,并且其中详细记叙了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一段对话,这段话虽不长但写的人物却个性十足,读来使人感慨:仿佛百年前两人事关民族危亡的那番谈话就在读者眼前重现!  相似文献   

8.
《竞选州长》的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是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整个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1835—1910),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苦难的生活和斗争.他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就是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在竞选过程中的丑剧,对美国选举制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从一个侧面揭开了美国“民主”“自由”的伪装.《竞选州长》发表于一八七○年.这时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摧毁了黑奴制,资本主义以更大的速度发展起来,广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欺骗人民,缓和矛盾,美国统治阶级在“民主”“自由”的幌子下,每隔四年共和党和民主党进行一次竞选活动,选举政府的负责人.资产阶级企图以此来制造民主的假相.事实  相似文献   

10.
常有青年教师,就中学语文教本中关于外国文学课文的一些问题见询,尤以询问马克·吐温《竞选州长》的为多,谨列答问数节于下,以就教于同志们。 问:总统选举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第一大事,其过程也很能说明“民主选举”的一些特点,为什么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不以总统选举为题材,而以纽约州长选举为题材?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物语言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革命”和“不准革命”两章中,对赵太爷与阿Q和阿Q与假洋鬼子的两段对话描写,算得上是传神之笔,真值得一读。下面是“革命”一章中赵太爷同阿Q的一段对话: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既没有扣人心弦的传奇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的艺术描写,而尽是些“市井之常谈,洞房之碎语”.而作品正是通过各种人物的闲言碎语,刻划了一群醉生梦死、“且风流了一日是一日”(宠春梅语)的市井闲人、淫夫荡妇,从而反映了明朝后期骄奢淫逸的社会生活.人物语言在《金瓶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作品的主干,抽掉了它,作品便无法成立.这一点很不同于它之前的以情节取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然而,不无遗憾的是,随着海外《金瓶梅》研究热的兴起,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也纷纷涉足昔日的“禁区”对《金瓶梅》的作者、版本、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意义、审美价值等作了必要的探讨,而唯独对作品的语言很少研究,《金瓶梅》人物语言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集外集(穷人)小引》中称赞苏联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今天我们借用这段话来夸赞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也是十分恰当的。《荷花淀》很少肖像描写和心理描绘,却用了几乎占全篇文字二分之一的人物语言,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以水生女人为代表的农村抗日妇女的群像。 一、朴实无华,意味深长 《荷花淀》的人物语言往往用语不多却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充分揭示人物心理。当水生女人听水生说要到大部队去的时候,心头尽管震动很大(表现在手被芦苇划破这个突发性的细节上),但文章只用了一句话表示水生女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你总是很积极的。”只七个字,就表达了水生女人对丈夫的支持。语气是嗔怪的,这就更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那种似怨非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一书描绘了一百单八个英雄好汉,如此众多的人物,作者却能恰如其分、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除了在人物外形、容貌、服饰、动作及事件描写上表现出卓越的功力,其语言运用,也表现出作者娴熟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百合花>是我国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精品.它"笔调委婉和谐,感情真挚淳厚,结构精细严谨,历来为人赞誉".人物语言描写虽然在全文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鲜明生动,恰切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竞选州长》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早期写的一篇幽默小说。作者曾于一八六八年去纽约州采访州长竞选的情况,在此期间,他耳闻目睹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竞选胜利,相互攻讦,开动各种宣传机器,不惜造谣、诬蔑、恶意中伤的黑幕。这就成为他写本文的素材。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是: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选举的虚伪性,体会课文运用大量引文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以及夸张、讽刺的语言特色。阅读本文可依下列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17.
《竞选州长》,是一百年前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讽刺大师、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创作中期的作品。 马克·吐温,真名撒米尔·兰荷思·克利孟斯,生于1835年,是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地方法官的儿子。他在十二岁以后,由于丧父,家境日趋贫困,不得不到肯尼波尔城《信使》报印刷厂当童工。在排字过程中,得到了识字的机会。之后,他当过金矿工人、伐木工人、水手、领航员等,后来又长期从事记者工作。笔名:“马克·吐温”就来源  相似文献   

18.
长课文的篇幅长,内客多,确实是需要多一点教学时间的,但有的教师教《竞选州长》一课,竞用六课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我觉得象《竞选州长》这样的课文,用两课时就可以教完.我的体会是:(1)准备谈话的目的要明确,要筒短.一开头不要把课文内客详详细细地告诉学生.在布置预习前,我简介作者后,扼要地讲一讲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  相似文献   

19.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是叶圣陶先生四十年代的一篇思想评论。文章以生活小事为话题,重点谈论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指出了坏习惯对人对己的不良影响。读后使人受到深刻的教育。“评论”产生的如此效果,我以为首先是得力于通俗易懂、简明流畅的语言。文章熟练地运用了口语,如话家常,娓娓动听,使人一听就懂,一见就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封锁》描写了在封锁时期的电车上,吕宗桢和吴翠远的主体意识瞬间觉醒时发生的美妙爱情故事。在封锁的瞬间和封闭的车厢空间中,他们由"好人"变成了"真人",释放了被压抑和被束缚的生命活力,但在永恒开放的时空中,这短暂的瞬间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最终在封锁结束之后破灭。《封锁》展示了现代人在文明社会中个体的异化和精神困顿,探寻了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和境遇,揭示了人性深处幽暗的本质,试图寻找现代人在多重"围城"中突围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