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2.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3.
聂希 《华夏文化》2008,(3):23-25
“友”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先秦儒家的改造与发扬,它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枝繁叶茂。在如何选择朋友、与朋友相处等问题上,先秦儒家提出的仁义、忠恕、诚信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儒学的发展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考验着一切艺术形式,经千百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戏曲正陷于“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尴尬处境。如何使年轻一代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使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有其未来?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碰撞、冲突和融合,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根基线。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中,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开放的世界,就成为思想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张建新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指的中华礼仪传统是作为礼仪之本的礼仪精神和原则,它是在传统礼仪变迁和传承过程中积淀下来,并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中华礼仪传统为中国社会提供精神本源,通过代际接力和代际回馈,以文化认同的方式形塑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世界。但是这种文化认同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却被极端化和武断化,隆礼重法、以礼代法、人治社会成为与传统交相诟病的源头。本文认为,中华礼仪传统之本,以及由本而生的文化认同,始终是时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维系力量。而要有效发挥中华礼仪传统的文化认同功能,就必须进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包括大力发掘,内容出新,以及建立传统的代际接力和代际回馈机制,防止和消除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对立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看待传统伦理道德反观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自商周时期殷王盘庚告诫其臣民:“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伦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是上层人士声闻显达、光宗耀祖的法宝.世是基层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锦囊。一种学说生命力的长久。不仅反映在上层接受的多寡.更要关注在广大普通民众心中的认可程度。儒学之所以历千年不衰,主要即住于它已为社会所认可、接受.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经过8年的认真准备和艰苦努力,《儒藏》首批成果终于在四川大学问世。首批出版的50册系儒学史料的首次收集和整理,字数达2600余万,被学人喻为“千古儒学第一藏”。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传统化的主干,《儒藏》的修纂将为中国化树立一面旗帜;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儒藏》的编成出版结束了儒学自古无“藏”的历史,2500余年的儒学献进入了系统汇集、编录和整理出版的阶段。“二氏(佛、道)有藏,吾儒何独无有”自此终成为历史的浩叹。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迎接21世纪高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倡导的学说。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因素、现在和未来。既要看到我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优秀的传统,要使之发扬光大;也要看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精萃,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为了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必须大力倡导“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美玉与美德     
张丰乾 《寻根》2004,(1):92-95
费孝通先生在一次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讨会上指出,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今凡在字典上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词,比如“以玉比德”、“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  相似文献   

20.
征稿启事     
《华夏文化》2013,(1):3
本刊欢迎各界朋友赐稿。本刊是雅俗共赏的学术文化刊物,稿件请勿超过3000字,尤其欢迎2000字左右的短文,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如果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将会受到读者们的欢迎。"文化"概念的外延较大,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包含精神文化,因而写稿的范围比较宽,体裁和形式多种多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评、研究和学术讯息及美术画稿、优秀摄影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