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从正面接过由《金瓶梅》传来的通过一个家的腐败生活以揭露社会阴暗的传统,又从反面吸取了才子佳人派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教训。并且继承了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的注重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注重人物语言个性化的传统,为文学创作的借鉴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值得探讨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何琳 《生态文化》2010,(2):37-37,4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林黛玉形象的杰出篇章.是小说诗词中的杰出之作。同时也是描绘大观园中林木景物的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4.
吴山青 《文化交流》2016,(12):53-56
正剧团借助戏院而立足发展,戏院则凭借剧团而名扬四方,两者应当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得其所。歌剧《红楼梦》2016年9月10日,歌剧《红楼梦》在旧金山歌剧大戏院上演。旧金山歌剧大戏院是世界歌剧界的重要演出场所,其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和做法,对渴望文化发展繁荣的中国城市来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旧金山歌剧团致力于邀请世界顶级歌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其写人艺术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学界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无法全面审视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红楼梦》的写人艺术其实包括人物的出场、细节与白描的写实手法以及人名设计等方面。笔者便就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客观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从创作论角度治红的专著《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是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是什么样”入手,而是着眼于“为什么写成这样”和“怎样写的”,研究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尽魅力来自于高浓度;多种结构元素与文以载情的作用;《红楼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作者如何解决篇幅有限与人物众多、典型生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等。著名红学家冯其席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作序。  相似文献   

7.
焦紫玉 《职业圈》2007,(8X):116-117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渊源。本文以《红楼梦》的神话背景和梦境描写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表现的佛教文化渊源及内涵。  相似文献   

10.
吉尔曼是时代的思想先驱,她的作品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在《黄色墙纸》这篇小说中,她讨论了父权社会下妇女自主权利的丧失,以及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肉体与精神上的伤害。在《黄色墙纸》中,吉尔曼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运用了日记体来描述整个故事。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虚幻描写。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包括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运用,以及小说中的虚幻描写,来说明吉尔曼所要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12.
《老子》作为《尚书》的继续尹振环孔子整理删定《尚书》,必然要熟读与研究它,作为史官的老子,研读《尚书》是本职,用的功夫不会少于孔子,甚至可能他所接触到的《尚书》,也会比孔子多。《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臣谈话记录、君王文诰一类,而作者则是史官;老子如果生...  相似文献   

13.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为译《红楼梦》竞折腰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远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特罗布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亚州研究院读研究生,暑假期间趁回国度假的机会,到母校四川师范大学拜望外语系黄新渠教授。那是一个雨后乍晴的午后,校园里雨滴淋着一丛丛浓密的芭蕉林,知了的欢唱灌入耳膜。黄新渠先生特地沏了上好的四川特级茉莉花茶款待我。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旷代奇书,是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就单位篇幅包容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人际关系信息和艺术魅力而言,其浓度比之高世所罕见,华夏无二。清人杨恩寿道:“《红楼梦》为小说中无上上品。”(《词余丛话》)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与独特的艺术经验,虽历经二百余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解剖式研究,仍未被我们所完全认识。这种研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红楼梦》的这种“奇”固然是曹雪芹的伟大艺术天才所致,也和他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创作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借用某一个版本细微之处的"独异"或几个本子的共有异文考索版本的嬗递关系,是清代朴学以来的传统,也曾经是很多古籍版本研究的途径之一。这种沿波逐流的考证版本的"探微"方法,曾在《红楼梦版本探微》一书中被推向了极致。笔者拈出该《探微》一书论及的几个具体例子,例证"探微"方法之弊端。  相似文献   

17.
凯瑟琳·安妮·波特在其小说《他》中运用了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展示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充分展现了波特作为美国杰出的的文体家的卓越才能。本文主要就是分析《他》的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三论《红楼梦》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论《红楼梦》的“主义”周思源运用什么创作方法,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同样的生活积累、素材、观念、情绪,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可以使它成为大不一样的作品。由于对涉及创作的主观与客观的众多因子的扬弃、搭配、调制、改造的方式各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全面演绎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精神的本质:从负面来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失衡的伦理关系在对子辈与妻妾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男性自身带来了无法摆脱的生命困境;从正面来说,传统家庭伦理所提倡的长辈对小辈的慈爱、小辈对长辈发自内心的体贴敬顺之情、夫妻之间的情分与恩义、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家族之内的守望相助,等等,恰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于当代家庭文化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红楼梦》还形象地描写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两种"变奏"方式:一是对日常生活中繁文缛节的简化,以及一定的宽教观念;二是超越身份等级、主仆伦理的真挚情义,从而使该小说的主题更加丰满而且充满文学审美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沉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物众多,事件繁乱,作者之所以能驾驭自如,游刃有余,除了其高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则在于其种种严谨的写作策略的使用。通过对作者所想写、文本之展现的分析,结合读者的解读,可以发现,曹雪芹为达到其述祖德、明盛衰、传闺阁、叹宿命、言不朽、显亲历等多重创作目的,是精心设计过多种写作策略的:1.述祖德用的是"以南写北",将真事隐去。2.明盛衰用的是"以北隐南"。3.传闺阁用的是建造大观园。4.叹宿命用的是设计太虚幻境。5.言不朽用的是石头著书。6.显亲历用的是设置通灵玉与贾宝玉。这六种写作策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巧心佳构、椽笔运转,而且表达了《红楼梦》深远的思想内涵。可以说,《红楼梦》的写作策略是其经典性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